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一種高級官位;隋唐至元文散官的最高官階。三司即三公(司空、司馬、司徒),因均冠司字,故又稱三司。漢三公名號屢有變更,且不全冠以司字,但三司一詞已約定俗成。

  三公在西漢本來是國傢政務首腦,開府辟官,品崇禮重。東漢以後,政務權移入尚書省,三公雖不掌具體政務,卻仍為皇帝高級顧問,“坐而論道”,待遇優崇,為仕途的頂點。但三公名額少,不能滿足需求,因而產生瞭與之相比擬的榮譽虛銜,殤帝延平元年(106)車騎將軍鄧騭的的“儀同三司”,為“儀同三司”之始。以後有獻帝時輔國將軍伏完“儀同三司”,呂佈因誅董卓功受命“儀比三司”,其比擬三公均僅限於班位與禮儀,不具有開府辟僚屬之權。魏甘露二年(257),吳宗室孫壹降魏,命“開府辟召,儀同三司”。西晉時,除瞭限於班位與禮儀的“儀同三司”外,“開府”與“儀同三司”連稱較多,逐漸通用,發展為官號。如羊祜在咸寧初,“除征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得專辟召。”惠帝時,裴楷以侍中“加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

  兩漢以來,比擬三公的榮譽虛銜都必須有本官(如諸將軍),及其成為官號,仍借本官自重。西晉定制:諸大將軍及光祿三大夫開府者“位從公”,品秩第一。“三司”不必指實職,諸大將軍位從公者為“武官公”,同於大司馬、大將軍、太尉;光祿三大夫位從公者為“文官公”,同於太宰、太傅、太保、司徒、司空。南齊則“將軍開府依大司馬”,“光祿大夫開府依司徒”。梁曾令邵陵王綸等開府如三司之儀;但不久復故,唯遜諸公一班。至陳仍為一品。東晉南朝,諸公已是沒有實職的高官,開府儀同三司更是虛號,且無限額,頗有猥濫,漸不為人所重。北魏“開府”與“儀同三司”分別為兩個官號,均從一品。前者單指開府辟官,不必同於諸公;後者單指禮儀同於諸公,不得開府辟官。兼任二者,意義便略同於東晉南朝,唯辟官少於諸公。北齊設開府儀同三司和儀同三司,分別為一品及從一品,其猥濫程度甚於南朝。北周分置上開府儀同三司、開府儀同三司、上儀同三司、儀同三司等散官號,以酬勛勞。隋初沿襲,分別為三品、正四品、從四品、正五品。煬帝改開府儀同三司為從一品文散官階,餘均罷廢。唐、宋、元因之,開府儀同三司一直是一品文散官,至明代罷廢。清代稱出任外省督、撫者為“開府”,但與魏晉南北朝“開府”辟召僚佐已非同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