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哨所。亦作喀倫、卡路、喀龍,為“臺”或“站”的滿語音譯。卡倫由於任務、作用、設置地點和條件不同,有多種形式。如戰時“營前卡倫”,負責警衛和探察敵情;皇帝專用獵場的“圍場卡倫”,專門負責圍場警衛;在禁區、山場、礦山設置的卡倫,負責查禁私人採伐捕獵;設置於山川要隘處的卡倫,負責維持秩序,保證交通安全,稽查逃人,解送馬匹,護送貢物,傳遞文書等;在一些遊牧部落設置的卡倫,則各有地段,防止牧民越境放牧,避免發生糾紛;在邊境地區設置的卡倫,則是為瞭保衛邊疆,巡查查國境。卡倫駐地和駐守的時間也不相同。有些卡倫常年設置,駐地不變;有些卡倫雖然常年設置,但駐地隨季節變更。如西北地區管理牧區的卡倫,隨著牧民的遷徙而按季節變更駐地。還有一些卡倫雖然駐地固定不變,但設置的時間則按季節確定。如東北地區查禁私入禁區采參、捕獵的卡倫,西北地區某些渡口卡倫等,有的季節設立在固定地點,而在另外季節則撤回。這些不同的卡倫其稱謂也有不同,在東北有常設和堵設之分,在西北則有常設、移設和添設之別。

  各種卡倫根據各自的任務,有的在固定地點守望,有的在一定范圍內巡邏。有些相近的卡倫則組成網絡,在適中地點設立標志,各卡倫官兵按規定路線巡查,到設有標志的地點會哨,交換籌牌。這種路線叫“開齊”。邊境卡倫或設在邊境附近,或離邊境較遠。官兵或沿邊境附近巡邏,或沿著距邊境一定距離的固定線路巡查到邊境。因此,邊境卡倫的位置及其巡邏線不同於邊界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