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宣佈接受帝位,推翻共和,復辟帝制,改中華民國為“中華帝國”,並下令廢除民國紀元,改民國5年(1916年)為“洪憲元年”,史稱“洪憲帝制”。(見彩圖)

袁世凱稱帝時鐫刻的“中華帝國之璽”、洪憲“皇帝之寶”

  袁世凱自鎮壓二次革命後,即迫使國會選舉他為正式大總統,後又解散國會。1914年,袁世凱召開約法會議,廢除《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制定《中華民國約法》,改責任內閣制為總統獨裁制,大權獨攬。隨即廢除國務院,改設政事堂,並設參政院代行立法權。1915年8月,袁世凱的憲法顧問美國人古德諾發表《共和與君主論》一文,認為中國人知識程度太低,無研究政治之能力,隻適合於君主制。楊度在袁的示意下串聯瞭孫毓筠、李燮和、胡瑛、劉師培和嚴復,以“研究共和政治得失”為名,於8月14日聯合發起成立籌安會,公開進行復辟帝制活動。籌安會一面到各地鼓動,一面電請各省將軍、巡按使派代表進京“討論國體”,旋宣佈“一致主張君主立憲”。與此同時,北洋系軍政要人、地方大吏段芝貴、袁乃寬、梁士詒、朱啟鈐、周自齊、倪嗣沖、王占元、龍濟光等紛紛活動,擁護袁世凱稱帝。但袁世凱故作姿態,表示改行帝制“不合時宜”。於是梁士詒等組織“全國請願聯合會”,制造“民意”,並與籌安會爭功。10月6日,參政院以“尊重民意”為詞,召開“國民代表大會”。各省遂匆促選舉國民代表,舉行“國體投票”,一律“贊成”君主立憲,並推定參政院為國民大會總代表。隨後,參政院以總代表名義,上書推戴袁世凱為中華帝國皇帝。袁接受帝位後,隨即封官晉爵,改總統府為新華宮,並發行一種以他的頭像和龍作圖案的紀念金幣和銀幣,準備於1916年元旦正式登極。

  袁帝制自為的行徑,激起瞭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反帝制運動在深入發展。12月25日,唐繼堯、蔡鍔、李烈鈞在雲南宣佈獨立,討伐袁世凱背叛共和,護國戰爭爆發。袁世凱稱帝使北洋集團分崩離析,列強也撤回瞭對袁的支持。袁世凱眾叛親離,內外交困,被迫於1916年3月22日宣佈取消帝制,同年6月6日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