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按民戶丁糧多寡而編排的雜泛差役。英宗正統二年(1437),江西僉事夏時根據知州柯暹的《均徭冊式》而創行於江西。十年詔罷。景泰元年(1450)重新推行。天順、成化年間(1457~1487)逐漸在各地施行。弘治元年(1488)令全國各地編審均徭,查照歲額差役,於丁糧有力之傢編派本等差役,貧困下戶、逃亡人戶聽其空閒。

  均徭文法以人丁、稅糧(即丁糧)多寡為基準設定戶則,均派雜役,丁糧多者為上戶,編重差;次者為中戶,編中差;少少者為下戶,編下差;一戶或編一差,或編數差,也有數戶共編一差的。輪差次序常和裡甲同時排定,十年或三五年一次。服役期在裡甲正役滿後的第五年。在具體實行上,南北方略有差異,南方以丁田為基準,北方以丁糧為基準。

  均徭分力差和銀差兩種。力差指應役戶親身充役(後準由應役戶募人代役),名目常見的有皂隸、獄卒、門子、馬夫、驛館夫等,多在近地承當,士紳有免役特權;銀差行於弘治、正德年間,即應役戶繳銀代役,歲於均徭人戶內點差,每名折收銀若幹,雇人充役。名目主要有歲貢、馬匹、草料、工食、柴薪、膳夫折價等,多由下戶承充,派在遠地。力差與銀差的編派原則是丁多則力差,糧多則銀差。正德以後,力差亦折征銀兩,均徭法被一條鞭法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