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同盟會成立後最重要的實踐活動,就是策劃和發動瞭一系列反清武裝鬥爭。它們是興中會乙未(1895)廣州之役為發端的革命黨人的武裝起義的繼續和發展。

  在湘、鄂、贛交界處爆發的萍瀏醴起義,是同盟會成立後的首次發難。1906年春,同盟會總部派遣劉道一、蔡紹南等到當地聯絡會黨,將各派統一在洪江會的旗幟下,聚眾達數萬人。年底,起義首先在麻石爆發。義軍定名為“中華國民軍南軍革命先鋒隊”,在檄文中呼籲“破除數千千年之專制政體”、“建立共和民國”和“使地權與民平均”。義軍迅速發展到三萬人,聲勢浩大,震動長江流域。一部分安源煤礦工人投入瞭戰鬥行列。孫中山又派譚人鳳等前往湘、鄂、贛、蘇、皖發動起義,以為策應。清政府調集瞭五萬軍隊進行鎮壓。義軍轉戰經月,激戰達數十次,迭敗敵軍,終因領導不力和內部不相統屬而被各個擊破。劉道一等犧牲。

  1907年,革命黨人在廣東潮州府饒平縣黃岡鎮舉義。5 月,以會黨為主力的義軍千餘人,在陳湧波等指揮下占領黃岡。同清軍激戰於洴州。由於缺乏糧械,義軍在戰鬥六天後解散。這次起義因為消息泄露和革命黨人被捕而提前舉事,以致惠州、欽州和廉州未能按計劃同時發難。6月初,廣東惠州七女湖爆發起義。革命黨人陳純等組織會黨,屢敗清軍。附近各縣會黨紛紛響應,聲勢頗大。後因缺乏武器,堅持十餘日後解散。

  1907年9月初革命黨人王和順等在廣東防城(今屬廣西)舉義。先是欽州、廉州農民掀起抗捐鬥爭,當時居留安南(今越南)的孫中山決定借助這種形勢開展武裝鬥爭,於是派遣黃興到欽州策劃新軍反正,又與抗捐群眾取得聯絡,計劃把這兩股力量匯合為“聲勢甚大之軍隊”,據兩廣而出長江。但新軍統領郭人漳佯允倒戈,卻派兵鎮壓抗捐民團。欽州群眾派代表到河內請求孫中山支持,孫中山遂委任王和順為“中華革命軍南軍都督”,前往欽州一帶聯絡會黨、民團,準備舉義。王和順在王光山發難,旋即奪取防城。義軍在告示中申明瞭同盟會的宗旨,受到廣大群眾擁護。由於郭人漳拒絕內應,義軍未能取欽州為根據地,於是轉攻靈山、南寧,破橫州、永涼西城。清政府調集兩廣軍隊合圍,械彈不濟的義軍被迫於9月中旬解散,部分隊伍退入十萬大山。12月初(十月),廣西鎮南關(今名友誼關)起義爆發。孫中山在防城之役失敗後即派王和順到鎮南關策劃新的鬥爭,後又任黃明堂為都督,聯絡綠林、遊勇,指揮起義。黃明堂率領八十名戰士偷襲鎮南關右輔山炮臺,占領瞭鎮南、鎮中和鎮北炮臺。孫中山偕黃興等於次日登上鎮北炮臺,親手發炮轟擊反撲的清軍,並為傷員包紮和取水,指示義軍堅守待援。黃明堂率部與清軍激戰數日,終因彈盡糧絕而突圍。清軍被殲滅二百餘人,義軍隻犧牲瞭兩名戰士。

  1908年3月,黃興再次於欽、廉地區舉義。由於孫中山已被法國殖民當局逐出安南(越南),西南地區的武裝鬥爭統由黃興策劃。黃興在河內組織瞭一支約兩百餘人的“中華民國軍南軍”,進襲欽州,並擊敗郭人漳部兩營。此後的兩個月內,義軍轉戰各地,多次擊潰清軍,戰果累累。隻是由於彈藥耗盡,被迫解散。就在這支義軍奮戰時,孫中山在雲南發動瞭新的武裝起義。4月(三月),黃明堂、王和順從安南率隊百餘人入滇,會同清防營的部分起義隊伍,一舉攻占河口。義軍連克城鎮,直指蒙自。隊伍猛增到三千餘人,許多清兵投誠。黃興被孫中山委為雲南國民軍總司令,於5月初赴河口督師。但起義的會黨和變兵多不聽從命令。當他返回河內籌集軍餉和組織援軍時,在安南老街被法國警察拘捕並押解出境。義軍失去瞭指揮官,又缺乏糧食彈藥,加之河口為清軍攻占,隻得從滇、桂退入安南。

1907年,同盟會在廣東潮州饒平縣黃岡鎮起義的情景

  河口之役失敗後,同盟會的武裝反清鬥爭一度較為沉寂。革命黨人總結瞭起義失敗的經驗教訓,把起義的主要力量從會黨轉向新軍。經過艱苦的工作,終於使大批新軍兵士和下級軍官加入瞭革命團體。1910年(宣統二年),廣州新軍首次舉義。發難時間原定於2月24日(正月十五),由趙聲、倪映典擔任正、副指揮。後因新軍與警察沖突,引起清方的註意和防范。倪映典隻得在2月12日到燕塘軍營宣佈反正,率領三千士兵進攻省城。義軍在大東門與清軍激戰,倪映典負傷後被捕殺。起義隊伍犧牲瞭百餘人,彈盡潰散。這次起義失敗後,孫中山和革命黨人並不氣餒,積極籌劃再次在廣州大舉,摧毀搖搖欲墜的清王朝。同盟會集中瞭人力和財力,作瞭較為充分的準備,在1911年4月27日發動瞭武裝起義。這次被稱為黃花崗之役的戰鬥雖然也失敗瞭,但卻成為辛亥革命的前奏(見黃花崗七十二烈士)。

  從1906年起,同盟會主要是在西南地區發動瞭多次起義。除上述的武裝鬥爭外,四川、貴州等地的革命黨人也策劃瞭一系列起義。由於缺乏充分的群眾基礎,發難條件不夠成熟,以及領導不力和其他原因,多次起義都以失敗告終。但是,革命黨人和群眾的英勇戰鬥無疑促進瞭廣大人民的覺醒,在政治上打擊瞭清朝統治者,從而為辛亥革命的爆發作瞭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