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於洪武五年(1372)創建的讀法、明理、彰善抑惡、剖決爭訟小事、輔弼刑治之所。設申明亭處,也必設旌善亭,亭上書寫善人善事、惡人惡事,以示懲勸。城鄉各坊裏廂,都例置二亭。縣治之有圖者,也多半標明二亭的所在。每裏推選一年高有德之人掌其事,曰老人,裏長襄助。其初,老人世襲,不輪充。老人之職,酷似秦漢鄉官中的三老,掌教化。他定期向裏中編戶宣讀並講解《大誥》、《大明律》、《教民榜》,使全裏人戶知法畏法,不敢犯法。可能同時還宣講“孝順父母,尊敬長上,和睦鄉鄉裡,教訓子弟,各安生理,毋作非為”等《聖諭》六事。並講說《宣諭》。明朝祖制,每月朔旦文書房請旨傳《宣諭》一道,教諭百姓於各月應做的事,由順天府發出,以達於天下。如六月百姓應繳夏稅,《宣諭》即提醒眾人須“各守本分,納糧當差”。除執掌教化外,老人還剖斷裡中人戶爭訟之事。照明太祖制度的《教民榜》,“民間戶婚田土鬥毆相爭一切小事,不許輒便告官,務要經由本管裡甲老人理斷”。不經由裡老理斷的,不問虛實,先將告狀人杖斷六十,仍然發回裡老去評理。因為老人的任務是行教化,理詞訟,宣講皇上的聖旨或諭旨,所以地方上的官員、坊裡的百姓,都隆禮以待,尊為“方巾禦史”。

  申明亭之制行用既久,逐漸出現種種弊端,其表現是地方官玩忽職守,亭宇不修,善惡不書,剝克老人如賤役;裡老也不自尊重,以權謀私,甚至貪圖酒食賄賂,公道不昭,貞邪莫辨,妄張威福,顛倒是非,亭宇與職掌敗隳。後來雖有忠於職守的知縣,如嘉靖年間淳安縣知縣海瑞、隆慶萬歷之際惠安縣知縣葉春及等曾曉諭老人,復建申明、旌善二亭,但人亡政息,終無補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