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6年(咸豐六年)起,通行於上海的一種作為記帳單位的虛銀名目。又稱九八規元。上海開埠前,貿易上已有以九八規元為標準的計算方法。所謂九八規元,即以元寶(實銀)的重量,加以升水,再以九八除之,所得之數即為上海通用的標準銀(虛銀)。開埠後,這種計算方法在租界內的華商之間依然沿用,但外商與華商之間的交易則以在中國流行的西班牙銀幣──本洋為記帳單位。到瞭1856年,本洋來源越來越少,幾至絕跡,市價日益昂騰,貿易雙方實際支付本洋時的困難無法解決,經過劇烈爭議,外商商也不得不接受這種九八規元代替本洋為記帳單位。此後,不論華洋交易及匯兌行市,均以此為計算標準。隨著上海日益成為全國商業、貿易中心,這種九八規元,不僅是上海普遍應用的記帳單位,也為全國商界所熟知和應用,買賣上海規元已成為各地調劑金融、進行匯劃調撥的一種手段(見銀錠)。

  用虛銀為記帳單位,可以解決流通中使用實銀一時供應不足和搬運不便等困難,但也使已經混雜的貨幣制度更增添瞭復雜性。1933年廢兩改元,上海規元亦停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