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具有相對獨立性的樂章,在統一藝術構思下,排列、組合而成的器樂套曲。

  早期組曲 組曲是最古老的器樂套曲形式,源於對比性舞曲的組合。早在14世紀,舞會裏即盛行一慢一快的對比性舞曲的組合。16世紀初,琉特演奏傢仿此以1首莊嚴的2拍子舞曲與1首輕快的3拍子舞曲聯合成套。例如在法國、德國及英國,通常採用舞曲帕凡-加亞爾德的組合,在義大利,則採用帕薩梅佐-薩爾塔雷洛的組合(見舞曲)。。此外,許多作曲傢還各自按自己的藝術構思,進行各種組合的試驗。從當時編纂的琉特曲集中,經常可以發現3個或更多舞曲的組合形式。

  組曲作為音樂體裁的名稱,最早見於1557年,但其結構形式長期變化不定。其典型形式公認是由薩克遜鍵盤作曲傢J.J.弗羅貝格爾定型的。1650年流行的組曲形式常由阿勒芒德-庫朗特-薩拉班德3種舞曲構成,弗羅貝格爾也按此創作瞭不少組曲。嗣後,吉格插入組曲,有時置於庫朗特之前,有時置於其後。弗羅貝格爾死後,1693年,他的組曲曲集出版,其舞曲排列的次序,被公認是古典組曲型式的楷模。

  古典組曲是按阿勒芒德-庫朗特-薩拉班德-吉格的次序排列構成,間或冠有前奏曲和插入佈雷、加沃特、小步舞曲等樂曲,有時甚至插入特性曲及標題小曲。各樂章均使用同一調性,都以二段式寫成,每段各自反復演奏1次。當時許多著名的作曲傢,如英國的H.珀塞爾、法國的F.庫普蘭、意大利的A.科雷利、德國的J.S.巴赫及G.F.亨德爾等,都創作瞭不少組曲,其中以巴赫的《英國組曲》及《法國組曲》最為著名。

  當時還有一種芭蕾組曲,其類型及數目隨舞劇性質的不同而有所差異。這一形式始於J.-B.呂利,由1首序曲及1組舞曲組成,後人稱之為序曲。巴赫曾仿此寫瞭4首樂隊組曲,亦稱序曲。

  1750年後,奏鳴曲、交響曲及協奏曲崛起,引起作曲傢的興趣,組曲漸趨衰微。但當時流行的一些弦樂曲,如小夜曲、遣興曲、嬉遊曲等也由多樂章組成,亦具組曲的性質。古典樂派的大師們大都作有這類樂曲。

  現代組曲 19世紀70~80年代,現代組曲興起。這類組曲亦由若幹不同體裁、不同性格、不同調性的樂曲集合而成,大致可分5類:①集錦式組曲。由配劇音樂、舞劇、歌劇、電影音樂或配樂朗通等音樂中選出若幹樂曲輯成,如G.比才的《阿萊城姑娘》組曲、E.格裡格的《彼爾·英特》組曲、柴科夫斯基的《胡桃夾子》組曲等。②獨立的標題性組曲。如Н.А.裡姆斯基-科薩科夫的交響組曲《山魯佐德》、G.霍爾斯特的《行星》組曲等。③特性曲組曲。由19世紀出現的各種特性曲及標題小曲組成,如R.舒曼的《狂歡節》、柴科夫斯基的《第三管弦樂組曲》(1884)等。④民族風格的組曲。隨19世紀民族意識的高漲而產生,如德沃紮克的《捷克》組曲、Н.И.佩科的《摩爾達維亞》(1950)等。⑤仿古組曲。這類組曲,19世紀已有,至20世紀,因受新古典主義思潮影響,更為突出,如格裡格的鋼琴組曲《霍爾堡時代》、M.拉韋爾的《庫普蘭之墓》、P.欣德米特的《1922》等。

  中國的近代組曲,始見於20世紀30年代。作品有:馬思聰的《緩遠組曲》、丁善德的鋼琴組曲《春之旅》、李煥之的《春節組曲》、瞿維的交響組曲《白毛女》、吳祖強的舞劇《魚美人》組曲、蔣祖馨的鋼琴組曲《廟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