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奏弦鳴樂器。中國古代擊絃樂器。早在戰國時期已經流行。因失傳已久,對其形制、構造及演奏等已不詳,隻能從歷代記載中見其大概。據《戰國策·齊策》記載:“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琴、擊築、彈琴。”漢許慎《說文解字》記載:“築,以竹曲,五弦之樂也。從竹、從鞏;鞏,持之也。竹亦聲。”漢劉熙《釋名》記載:“築,以竹鼓之。築,柲之樂也。”《隋書·音樂志》記載:“築,十二弦。”《舊唐書·音樂志》雲:“築,如箏,細項。以竹擊之,如擊琴。”宋陳暘《樂書》記載:“擊築,築築之為器,大抵類箏。其頸細,其肩圓。以竹鼓之,如擊琴。然又有形似頌琴,施十三弦。”綜上所述,築以持竹尺擊之而命名;其頸細而肩圓。形始如箏,後又有似琴的;初為5弦,後又有12弦和13弦的。築的演奏姿勢是,右手持竹尺擊弦,左手執器或以手指按弦。築在魏晉南北朝時,曾是相和歌的伴奏樂器之一,唐朝用於雅樂。唐築長150厘米,宋築則長約140厘米。宋築設柱同箏,第1弦為黃鐘正聲,第12弦為黃鐘清聲。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發掘出瞭一件築的明器模型,長約33厘米,其形狀近似四棱長棒,尾部細長,尾端略寬,首尾兩端各有5枚小竹釘一字形等距嵌入,頭部的竹釘之外,有一紐狀物,上面還纏有絲質殘弦。據《史記》等書記載,戰國時的高漸離和漢代劉邦都以擅長擊築而聞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