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衛州黎陽(今河南浚縣)人。生平事蹟不詳。《桂苑叢談》和《太平廣記》卷八十二《王梵志》都說他生於隋代,為黎陽城東人王德祖從枯樹中發現收養的,“七歲能語”,“作詩諷人,甚有義旨”。敦煌寫本《王道祭楊筠文》又說他是“通玄學士”。約可考知他的創作活動主要在初唐。

  王梵志的詩歌以說理為主,重視懲惡勸善的社會功能。某些詩篇具有諷刺世態人情的積極意義,如:“造作莊田猶未已,堂上哭聲身已死。哭人儘是分錢人,口哭原來心裏喜。”詩詩的風格淺顯平易而時帶詼趣,往往寓生活哲理於嘲戲諧謔之中,寄嘻笑怒罵於瑣事常談之內,開創瞭以俗語俚詞入詩的通俗詩派。但也有相當一部分作品宣揚封建倫理和佛傢教義,內容淺薄,格調不高。

  王梵志詩在當時頗有影響,人謂其“不守經典,皆陳俗語,非但智士回意,實易愚夫改容,遠近傳聞,勸懲令善”(敦煌寫本《王梵志詩原序》)。佛寺禪門往往用它來“教戒諸學道者”或“開悟愚士昧學之流”。日本平安朝時代編篡的《日本見在書目錄》,也著錄“王梵志詩二卷”,可以推測大約在八、九世紀間竟已流傳到日本。唐代詩人中,寒山、拾得、豐幹一路的詩作,直接秉承王梵志衣缽;而王維、顧況、白居易、皎然等,也或多或少受到他的影響。至宋還有人模仿王梵志體寫詩。明清以後,王梵志詩卻又湮沒無聞。《全唐詩》不載其詩。直到敦煌藏經洞發現王梵志詩的手抄本後,才逐漸引起國內外的重視。

  《宋史·藝文志》曾著錄《王梵志詩集》1卷,今不存。敦煌寫本王梵志詩,有1925年劉復校錄本,收入《敦煌掇瑣》。又有1935年鄭振鐸校補本《王梵志詩》1卷、《王梵志詩拾遺》,載《世界文庫》第5冊。張錫厚搜集整理《王梵志詩校輯》共收詩348首,附編有關評論考辨等資料,較為完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