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清代琴傢。字桐君,福建浦城人。19歲從其胞兄祝鳳鳴學琴。以後致力於琴學30年,宦遊江浙,以琴自隨,所至名噪一時。以琴受業者,不遠千裡而來,諸弟子中以建安許海樵獨得其秘,能衍其派,為近代閩派之濫觴。

  祝鳳喈著《與古齋琴譜》4卷,此書不收琴譜,專論琴理,書中強調節奏的重要性,指出:“雖同其音,或異其節,神情各別”,到“唯其節奏頗難諧洽”。為此,他對速度變化的辯證關係作出分析:“慢得情聯而不弛,緊得意蓄而不泄”,又說:“緊緊慢之板,均必得勻拍,總謂之節奏。”他還對琴曲中一般的節奏規律作出總結:“要不外於聯斷、疾徐、踢宕、收縱。一曲始終,必得其綱,起、承、轉、合,四者以成之。”又說:“全曲節奏,始從緩起,漸漸入緊縈聚,復踢宕開,再作收結。”這對後人理解傳統琴曲藝術很有啟發。為瞭精確地記錄節奏,他主張在傳統琴譜中加用工尺譜,這一見解頗為後人所接受,上海玉清宮道人張鶴所編的《琴學入門》中,就繼承並貫徹瞭祝氏的學說。祝氏還對1744年出版的《春草堂琴譜》詳加校訂、註解,對琴界頗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