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琵琶傢。字荇青(原號杏卿),浙江平湖人。生於1890年2月25日,1955年6月病逝於平湖。童年就讀於琵琶名傢李芳園的私塾,先後從李的大弟子吳柏君和李本人學習琵琶。1914年到北京工作,業餘研習琵琶,並攻音律理論,兼涉琴、棋、書法和昆曲演唱等。1921年11月至翌年2月,以參加太平洋會議的中國政府代表團隨員身份赴美國,曾在外交場合演奏琵琶,博得讚譽。1927年11月受聘為上海國立音樂院國樂教授,任教達17年,受其教益的有丁善德、譚小麟、陳恭則和樊伯炎等等。1944年辭歸故裡。1946年應長沙市湖北社會教育學院藝術系之聘,任教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平湖縣中學任語文教師。1954年被聘為中國民族音樂研究所特約演奏員。

  朱英師承李芳園的琵琶演奏藝術,又創造瞭他特有的某些技法,如帶弦、托弦、左手的捺弦以及右手的掛線輪等。他主張左手按弦一音一指,反對上品留指,以免影響音準,並力主突破不用小指等傳統禁忌。他以自己的文學素養,體會和再現古典樂曲的意境。演奏武曲《十面埋伏》等,氣勢磅礴而仍具韻味。文曲《潯陽琵琶》以輕柔細膩和傳神著稱,為其最有代表性的演奏曲目。

  朱英還從事音樂創作,作有不少以國難當頭時的現實生活為題材的琵琶獨奏曲和民樂合奏曲,如《五卅紀念》、《哀水災》和《海上之夜》等。此外,還作有以歷史題材為內容的民樂合奏曲《楓橋夜泊》、琵琶曲《秋宮怨》和《長恨曲》等十餘首。他還發表瞭《對於整理國樂的零碎商榷》和《整理國樂須從改良曲譜著手》等文章,表達瞭改進和發展民族音樂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