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奏體鳴樂器。流傳於世界各國的古老樂器。通常以銅或鐵鑄成。現代中國常用的鐘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演奏音樂用的樂鐘,另一類是報時,打點用的信號鐘。前者是借鑒於中國古代編鐘製造的,一般按照十二平均律調音組合,用於大型民族樂隊;後者為佛寺、道觀等所用的大型寺鐘。此外,還有近世從西方傳入的大型教堂鐘和小型船鐘等。這些鐘的安置方法都是懸在架上,都隻能發出一個基音,因而它們在形態上差別不大,都是頂端設鈕、圓形截面的杯(桶)狀鐘體。因激發方法不同,結構上略有差異。中國樂樂鐘用木槌、寺鐘用撞木激發外壁發音。教堂鐘和船鐘則是用繩牽動鐘舌或擺動鐘體使內壁與鐘舌相撞發音。

  中國鐘 古鐘因懸掛部分結構之不同,分為甬鐘和鈕鐘兩種。其鐘體都是橫截面作合瓦形,縱剖面略如梯形,平頂而凹口。秦漢以後,鈕鐘逐漸改用鎛的形制,鐘體近似堂鼓形,平頂平口。《周禮·考工記》載有甬鐘各部位的專稱(見圖)。

甬鐘各部位專稱圖

  鐘的歷史悠久。迄今考古發現年代比較確切的鐘,甬鐘以陜西長安普渡村長甶墓出土的一組編甬鐘為最早,其年代約相當於公元前10世紀中葉的西周昭王、穆王之世;鈕鐘則以河南陜縣上村嶺虢太子墓出土的一組編鈕鐘居先,其年代約相當於公元前8世紀上半葉的春秋初年或稍早。

  西周甬鐘形制和商鐃都是合瓦形鐘體和圓管狀柄,兩者的主要差別在於枚的有無,一般認為它們之間有相承關系。虢太子墓編鈕鐘沒有枚篆,其形制與鈴極為相近。鈕鐘的產生可能是受鈴的啟發。以鈕代甬,使鐘由側懸變為直懸,從而增加鐘的穩定性並提高演奏音質。約自春秋晚期以來,編鈕鐘和形制相似的小型編鎛漸多而編甬鐘漸少。約自唐宋以來,編鐘又多改用鎛的形制。鈕鐘的鈕有多種形狀,但大體可分為結構簡單的單鈕和用各種紋樣構成的復鈕兩類。

  在古代,邊遠地區少數民族鐘的形制具有自己的特色。例如:雲南楚雄萬傢壩一號墓出土的一組春秋晚期到戰國早期的編鐘,其鐘體上小下大,截面作橢圓形,頂部有一對羊角狀鈕,體上部正中處開一長方形穿孔,平口;雲南牟定發現的一組戰國時期編鐘,其鐘體截面亦作橢圓形,平口,但上大下小,鈕為半環形。

  合瓦形的鐘體能發出音高不同的雙音,敲擊正鼓發出第1基音(正鼓音),敲擊側鼓發出第2基音(側鼓音),同時都還伴發一些泛音。周鐘常在左鼓增飾一個小鳥紋或其他紋飾,作為它能發出第2基音的標志。戰國早期的楚王酓章編鐘和曾侯乙編鐘,在鼓的正側赫然標出發音的階名或變化音名。秦漢以後的鐘,雖然大多也能發出雙音,但其銘文僅指明正鼓音,側鼓無特殊標志,文獻記載也說是一鐘一音,看來側鼓音已被棄而不用。

  鐘的音高,早期主要依靠鐘體的大小來決定,後期則大多憑鐘體的厚薄。因此,早期編鐘是大小相次第,後期編鐘多數是大小如一。

  古代樂鐘因用途不同而有種種專稱。例如:用以定律(調)的稱律鐘,特定的大型律鐘獨自懸於一架的稱特鐘;用於歌唱伴奏和演奏的編鐘稱歌鐘;用於外出的稱行鐘;用於宗廟的稱宗彝,等等。

  編鐘的組合大致有兩種方法:一是音階(或調式)組合法;二是十二律組合法。前法盛行於西周,後法萌芽於戰國早期。一套編鐘可構成完整的五聲音階、六聲音階或七聲音階,有的甚至十二個半音具備。下表為戰國曾侯乙墓出土編鐘第2組12個編鐘的測音結果:

戰國曾侯乙墓出土編鐘第2組12個編鐘測音表 一組編鐘的數目,隨著歷史的發展,逐漸由少變多。商代多是大小3枚一組,春秋末期至戰國,以9枚為一組居多,也有12、13枚為一組的。自漢以後,歷代封建王朝對於編鐘的件數及其組合,逐漸有瞭明確的規定;載入國傢的典章。例如:唐制大架編鐘24件和中架編鐘16件,按十二律組合,小架編鐘14枚,按七聲音階組合。

  在古代,鐘和編鐘不僅是造價昂貴的樂器,而且也是地位和法權的象征,為上層統治階級所專有,廣泛用於各種儀典以及日常燕樂之中,並按照等級制定出一整套用樂制度。所謂“王宮懸,諸侯軒懸,大夫判懸,士特懸”,就是大的方面的等級劃分。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出土的一架戰國早期編鐘,共有8組65件,最低應是諸侯級的軒懸,也可能是王(天子)級的宮懸。自宋以後,編鐘專用於雅樂,更加脫離人民,以致清亡後幾乎絕響,隻能在少數地方的祭孔儀典中聽到它的聲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編鐘才逐漸得到新生,成為民族樂隊中一種很富有民族特色的打擊樂器。

  歐洲鐘 主要用於教堂音樂。最初為4個,懸於教堂鐘樓四角,用鍵盤或機械操縱。現代編鐘包括有30~50個鐘(多達70個),音域自C或G起,一般有3~4個八度,有完全半音階。

  鐘一般為高錫銅制。據記載,鐘(也包括鈴,鐘鈴歐洲同名)最小者直徑僅5毫米,重1.5克;最大者,如世界鐘王(在莫斯科)直徑為6.9米,重201噸。

  教堂鐘的發音,最常見的是以繩牽動鐘體旋轉到一定角度,使鐘內所附鐘舌擊鐘發音。用鍵盤操縱的編鐘,則為直接牽引鐘內的鐘舌擊鐘。現代編鐘的演奏者可以奏擊震音、豐滿和弦、快速樂句及其他技術性音響效果。編鐘在荷蘭、比利時、法國北部及英國都非常盛行,18世紀在這些國傢設有專業學校,有專為編鐘作曲的專業作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