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歷史傢。出生於雅典,父親奧洛羅斯在色雷斯擁有金礦。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曾在安提豐、阿那克薩哥拉等門下求學,世界觀的形成深受雅典“黃金時代”的政治、文化生活和當時自然科學成就的影響。西元前424年,他作為雅典的將領之一,率7條戰船去援救雅典在色雷斯的移民地安菲波利斯,由於它被斯巴達人搶先佔領,他獲罪被驅逐出雅典,直到20年以後,才有機會重返雅典。幾年以後,他在色雷斯遭暗殺身死,也有人說他死在雅典。

  《伯羅奔尼薩斯戰爭爭史》傳世的本子分為8卷,第1卷回溯希臘遠古的歷史,通稱為修昔底德的述古篇;第2、3 、4卷記述戰爭第1至9年的事情(自公元前431年開始),每卷記述3年,作者親歷的安菲波利斯事件就在第4卷之內;第5卷記述第10至16年的事情,如尼基阿斯和約、米洛斯事件等;第6、7兩卷記述第16至19年的歷史,主要是對西西裡的遠征;最後一卷記述第19至21年的歷史。這種分法顯系出自後世編者之手。

  關於這部歷史的寫作,修昔底德稱戰爭一開始就有瞭記述這次希臘有史以來最重要的一次戰爭的想法。公元前424年被逐出雅典之後,他開始置身於交戰雙方之外,采取更加客觀的立場,從旁觀察戰爭的進程。從書的內容看,似乎作者想寫戰爭的全過程,但寫到公元前411年就因作者的死亡而中斷。另外,書中某些地方隻起過渡和銜接作用,明顯帶有尚未最後加工完成的痕跡。

  修昔底德雖然隻比希羅多德年輕20歲左右,但他寫的史書同希羅多德相比,卻可以說代表瞭另一個時代。從嚴格的史學觀點來看,希臘真正的歷史作品隻能從修昔底德的史書算起。希羅多德還沒有完全脫出隻紀錄史實的窠臼,他的史書是由許多傳說、故事拼合而成;而修昔底德則一開始就有一個完整的計劃,而且把歷史的真實放在首位。他把一個國傢的內部鬥爭同歷史發展聯系起來,努力探求歷史發展的規律,而不象希羅多德那樣強調諸神和婦女等外因的作用。在歷史事件的敘述中,修昔底德嚴格遵守史傢的直筆,既不輕易相信傳聞的材料,也不因個人的好惡歪曲事實。他很少出面作結論,而是讓讀者從他的記述中自行作出判斷。他既不因被伯裡克利放逐而對他有所怨恨,也不因身為雅典公民而對雅典人有所偏袒。由於他記述的是當時發生的事情,所以一般不存在史料問題。對於他的敘述,凡是後來的研究者能用史料檢驗的部分,都證明是可信的。因此,他的這部著作被認為是有關伯羅奔尼撒戰爭的第一手的最早的也是最翔實可靠的材料。

  修昔底德這部史書在發表的當時就受到高度的重視。據古希臘作傢盧奇安的說法,希臘著名演說傢狄摩西尼曾把此書抄寫8次。古希臘歷史傢阿裡安諾斯,羅馬歷史傢薩盧斯提烏斯、塔西佗都對他的作品有所借鑒。在近代,從1502年它的第一個編訂本問世以來,它的譯本在不少國傢已成為古典讀物。1960年,中國出版瞭此書自英譯本轉譯的中文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