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舞蹈是一種人類原始文化形態,它還不是有意識的娛樂或藝術創作。對原始舞蹈的起源,中外學者有各種認識,如起源於遊戲、巫術、性愛、勞動等等。中國舞蹈史學研究中的多數意見是:勞動創造瞭人的形體,還特別創造瞭人的思想,使舞蹈成為文化而區別於動物的本能動作,具有反映客觀世界的功能;然而不能說舞蹈僅僅起源於勞動,還應包括非生產勞動的其他生活活動:戰爭、性愛、祭祀等等。原始舞蹈可分4類:①反映生產勞動或與此有關的祈禱活動。這類舞蹈多是對某些生產過程的摹擬。在內蒙古自治治區陰山崖畫上刻有北方原始人類狩獵舞蹈的圖像,即屬此類舞蹈。②反映性愛和與此有關的祈禱活動。在原始社會中,這類舞蹈含有對生殖器的崇拜和對氏族繁衍的願望。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佈巖畫中乳房豐滿、大腹、誇大陰部的女性裸體雕像,兩性擁抱而舞圖像,就是這類原始舞蹈的寫照。③反映戰爭及與之有關的祈禱活動。如史書上記載的“刑天舞幹戚”以及“修教三年,執幹戚而舞威服有苗”等。這類舞蹈主要表現拚搏、傷疼、勝利、死亡,有時還有慘殺俘虜以祭祀祖先或戰死的同胞,其基調亢奮、獰厲甚至恐怖。④反映對自然神靈崇拜,如對日、月、風、雨、山、河的祭祀儀式和喪葬等習俗活動中的舞蹈。

  原始舞蹈中的舞蹈形象,有的赤裸著身體,塗面紋身,有的飾以獸皮、獸角、鳥羽和草裙等。原始舞蹈的動作,一類是演事──對某種過程的模擬,如對狩獵過程的模擬;一類是表達情緒,僅重復生活或鳥獸的某些或某個動作。前者是沒有節奏的自然模仿,後者是節奏短促便於重復的動作,多帶即興成分。還有一類是祀祭或宗教活動中的靜態造型,動作緩慢肅穆。原始舞蹈多是在廣場舉行的集體性群舞。其中有獨舞(巫師、酋長之類,多居中心,為領舞)、對舞和隊舞等。有時各類動作混雜,節奏不一,形態各異。到後期才有服飾、舞具、動作大體一致的群舞出現。原始舞蹈的音樂,主要是敲擊竹、木片、陶器等,頓足拊髀、呼號喊叫形成的音響來伴奏。後來才有瞭籥簫之類的樂器,邊打邊吹邊舞,沒有舞與樂的明確界線,如現代一些少數民族中尚存的跳樂,這是原始舞蹈較為普遍的一種形式。

  原始舞蹈隨著人的意識的覺醒,社會結構的變化與階級的形成而演變。中國經夏商到周代,祭祀儀式逐漸與巫術分離。在宮廷形成瞭體現國傢政治禮法並用於貴族教育的祭祀樂舞;在民間,對祖先、神祗的祭祀儀式也漸漸與巫術分離,形成節慶中的群眾性歌舞活動。保留在宮廷樂舞與民間歌舞中的一部分原始舞蹈發生瞭變化,如單純的模擬漸由象征性動作取代,形成動作節奏統一的集體歌舞;反映戰爭的一部分演變成角抵戲,一部分演化為軍械舞蹈如弓矢舞、盾牌舞和有隊列變化的舞蹈;表現性愛的舞蹈日漸文明,形成宮廷中的女樂舞蹈或民間的婚禮舞蹈;圖騰裝飾的原始舞蹈也漸漸演化為後世的面具舞蹈和龍舞等道具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