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新建的音樂研究機構。始建於1954年3月,當時稱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1959年改稱中國音樂研究所,1980年起用今名。先後擔任所長的有楊蔭瀏、李元慶、黃翔鵬等。

  音樂研究所設有5個研究室:①音樂理論研究室(包括對音樂美學等基礎理論及音樂現狀的研究與評論);②中國音樂史研究室;③民族民間音樂研究室(包括對漢族及少數民族各種體裁的傳統音樂的研究);④外國音樂研究室;⑤音樂學術情報研究室。研究的範圍圍涉及中外古今廣闊的領域,但對於中國音樂的理論、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始終占有突出地位。

  該所經常派出研究人員到各地去進行實地調查(包括搜集民間音樂、考察歷史文物、瞭解人民音樂生活與社會狀況等方面的專題調查和綜合調查),在廣泛搜集資料、深入瞭解情況的基礎上,結合相關的文獻,開展研究工作。同時,還和各地有關部門和同行建立學術聯系,或共同進行民間音樂的調查,或合作完成科研項目。其研究成果,除在報刊發表的大量論文外,迄今已出版的各種史、論專著,調查報告,資料選編,文獻校釋等書譜共達300多種。其中既有集體編著的《民族音樂概論》、《中國音樂辭典》等,也有個人專著《中國古代音樂史稿》(楊蔭瀏)、《律學》(繆天瑞)等。該所的一些科研成果,如:南宋薑白石歌曲譜的解讀,古琴曲《廣陵散》的打譜,先秦編鐘一鐘發兩音的規律的發現等,均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重視。

  音樂研究所為國傢批準培養音樂學博士和碩士研究生。並有權授予此項學位的單位。1978年以來已招收3屆碩士研究生,前兩屆畢業生已有19人,均取得碩士學位。指導教師有呂驥、楊蔭瀏、繆天瑞、曹安和、李純一、郭乃安等人。一些已發表的碩士論文獲得瞭社會的好評。該所的資料室為以中國資料為主的重要的音樂資料中心。1985年藏有各種圖書16000餘冊,唱片36000餘張,錄音磁帶6000餘盒,圖片17000餘幅,顯微影片748部,各種樂器1000餘件以及中國音樂傢的手稿、遺物等,其中有不少是具有重要價值的珍貴資料。

  該所還設有中國音樂陳列室。包括中國音樂史(遠古至今)陳列室、中國樂器陳列室、人民音樂傢聶耳、冼星海紀念室3部分,用實物和圖片等形象材料介紹中國音樂,以普及音樂知識,加強傳統教育。

  該所原出版有不定期學報《音樂學叢刊》,現改為《中國音樂學》(季刊),刊登所內外音樂學者的論文。

  音樂研究所同一些國傢的音樂研究機構或團體以及若幹學者有學術上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