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劇種。它的前身是一種民間說唱藝術“文琴”(又叫“揚琴”)。這種多人坐唱的曲藝,清光緒年間就已盛行,流傳於貴州省漢族地區的部分城鎮。1953年,黔西縣的一些業餘“文琴”愛好者,試將它改為戲曲搬上舞臺,1956年建立第一個專業的黔西文琴劇團。1960年定名為黔劇,並成立瞭貴州省黔劇團。20多年來,黔劇整理改編瞭《搬窯》、《珍珠塔》、《三難新郎》等劇碼,創作瞭彝族歷史故事劇《奢香夫人》、苗族歷史故事劇《張秀眉》以及現代劇《山高水長》、《考麼女》、《把關》等。。根據侗劇優秀傳統劇目改編的《秦娘美》,已攝制成影片。

  黔劇的唱腔,主要是繼承發展瞭文琴的傳統。基本曲調有清板、二板、三板、揚調、苦稟、二流、二簧以及民間小調〔歡揚調〕、〔半邊月〕、〔紅繡鞋〕、〔美驛圖〕、〔蘇咕咕〕等。伴奏有來自文琴和貴州梆子的〔八譜〕等60多支曲牌。伴奏樂器以揚琴和高胡為主,輔以甕琴、月琴、胡琴、二胡、琵琶、三弦、簫、笛等。打擊樂器有大鼓、懷鼓、大鑼、小鑼、馬鑼、包包鑼、摔板、磬、碰鈴等。黔劇的表演是在吸收、借鑒昆劇等戲曲表演的基礎上,又學習當地各民族的民間表演藝術,逐漸形成瞭自己獨特的風格。黔劇的演員都比較年輕,在《秦娘美》中扮演娘美的劉玉珍,在《奢香夫人》中扮演奢香的崔燕鵬,在《搬窯》中扮演王寶釧的王章蘭等在唱腔上均有各自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