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演出中的滿族婦女服飾。滿族隸旗籍者稱旗人、旗下人,其婦女的裝束被吸收到戲曲舞臺上來,最早可以追溯到乾隆年間的民間小戲,如《探親傢》。同治以後,又把旗裝用於《雁門關》、《四郎探母》等戲中,裝扮蕭太後、鐵鏡公主等人物。由於旗裝是清代的生活服裝,辛亥革命後,旗袍仍很流行,風尚時有所變,故戲曲也受其影響,成為一種趨時的打扮。

  旗裝的特點,髻作橫長式,呈一字形,當時稱為“兩把頭”或“一字頭”。王瑤卿在光緒二十一年(1895)演演《坐宮》時,即用此種發式。到瞭清末,“兩把頭”衍變為用青緞制成高大的橫架置於頭頂,側垂流蘇,腦後之發梳成燕尾式,稱“大拉翅”。王瑤卿在光緒三十三年(1907)演《坐宮》時,就用瞭這種後期的發式和頭飾,後來梅蘭芳等也都依此裝扮。滿族婦女穿衣、裳不分的長袍,稱“旗袍”,領間圍以領巾。早期旗袍樣式身袖都很寬大,鑲滾較寬的花邊。以後腰身逐漸改小。穿旗袍時,外罩琵琶襟或大襟、一字襟的小坎肩。30年代以後,更改得纖細入時。劇中扮鐵鏡公主者,除穿旗袍外,還穿經過藝術加工的清式蟒袍,加硬領,掛朝珠。扮蕭太後需穿清式龍袍、龍褂,掛朝珠,頭上戴大鈿。旗裝婦女腳上都穿高底鞋,鞋底厚二、三寸,似一倒置的花盆。梅巧玲、陳德霖、王瑤卿等,都擅演旗裝戲,因服飾與傳統的不同,故在身段動作上也有新的創造。

王瑤卿飾鐵鏡公主劇照(1895)

王瑤卿飾鐵鏡公主劇照(1907)

陳德霖飾蕭太後劇照

\ n

梅蘭芳飾鐵鏡公主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