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小說傢。又名寶震,字小允,號繭人,後又改“繭”為“趼”。祖籍廣東南海佛山鎮(今佛山市),故自稱我佛山人。因祖父官於京師,父隨侍任所,所以他生於北京。兩歲時,祖父病故,隨父返回傢鄉。光緒八年(1882),17歲時,父親亡於浙江巡檢任所。此後,他去上海謀生,在江南製造軍械局工作。戊戌變法前,開始為報刊撰文。從光緒二十三年(1897)起,五、六年間,先後主筆《字林滬報》副刊及《采風報》、《奇新報》、《寓言報》。光緒二十八年(1902),應《漢口日報》聘赴鄂次次年回上海。這時梁啟超提倡“小說界革命”,在日本創辦《新小說》雜志。吳沃堯開始創作小說,並投寄《新小說》發表,還曾一度赴日。光緒三十年(1904)冬,曾去山東謀事無成。次年春去漢口,任美國人所辦英文《楚報》中文版編輯。夏間,反美華工禁約運動興起,他激於愛國義憤主動辭職回到上海。光緒三十二年秋起,主編《月月小說》。光緒三十三年(1907),改造旅滬粵人組織廣肇公所,創立兩廣同鄉會,並開辦和主持同鄉會所屬的廣志小學校,初名廣東旅學。“於是,日與二三同事,研究教育之道”(《新庵譯屑序》)。吳沃堯奮發熱情,耿介自立,憤世嫉俗,有“救世”之志。他不滿意清末政治的腐敗,官僚們的腐朽,社會風氣的墮落,帝國主義的侵略,尤其憎惡懼洋媚外思想,在小說中一一予以揭露鞭撻。他主張要開化,要進步,要維新,力求借小說以“改良社會”,“佐群治之進化”,挽救“道德淪亡”的澆風(《〈月月小說〉序》),思想有合乎新潮流的一面。但他受舊道德影響較深,主張“恢復舊道德”(《自由結婚評語》),給他的小說帶來局限。又加上看不到前途,“救世之情竭,而後厭世之念生”(李葭榮《我佛山人傳》),他的小說往往帶有悲觀感傷色彩。

  吳沃堯的著作很多,以小說最知名。長、短篇小說約有30餘種。其中較重要的,長篇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痛史》、《瞎騙奇聞》、《恨海》、《新石頭記》、《九命奇冤》、《糊塗世界》、《劫餘灰》、《上海遊驂錄》、《發財秘訣》、《近十年之怪現狀》等;短篇有《黑籍冤魂》、《立憲萬歲》、《光緒萬年》、《平步青雲》等。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是吳沃堯的代表作。最初在《新小說》上連載,從光緒二十九年(1903)至三十一年(1905),共發表45回,署我佛山人撰。光緒三十二年起,由上海廣智書局出版單行本,至宣統二年(1910)出齊8冊,共108回。此後的翻印本,有1916年上海新小說社石印本,1926年世界書局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有1957年人民文學出版社本。全書以主人公“九死一生”的經歷為幹線,從他奔父喪開始,至其經商失敗終止,通過這個人物20年間的遭遇和見聞,廣泛地揭露瞭從光緒十年(1884)中法戰爭前後至光緒三十一年(1905)左右的清末社會的黑暗現實,並從側面描繪出帝國主義的瘋狂侵略。作品寫瞭200來件“怪現狀”,勾畫出一個到處充斥著“蛇鼠”、“豺虎”、“魑魅”的鬼蜮世界。在清末小說中,它反映的生活面較廣,除官場之外,還包括商場、洋場,兼及醫卜星相、三教九流,揭露當時的政治狀況、社會風尚、道德面貌和世態人情,所以發表時標為“社會小說”。

  作品開篇寫九死一生初入社會見到的便是賊扮官、官做賊的怪事,從而隱括瞭“官場皆強盜”(初刊本評語)的黑暗現實。貫串全書的反面人物茍才,是小說刻意塑造的清末無恥官僚的典型。他出身捐班,無學無識,隻是善於諂媚、行賄、不知廉恥,甚至不惜逼迫自己新寡的兒媳嫁給兩江總督做五姨太太,以飛黃騰達。他兩次丟官,一次被新任總督參革,一次被朝廷欽差大臣查辦,但都用巨額賄賂,東山再起。這說明他是清末整個腐朽官僚機構的產物。

  相反,書中所寫正直的士子官吏則大都無立足之地。如榜下知縣陳仲眉雖然頗有才學,精明能幹,但不會逢迎,又無錢行賄,結果長期得不到差事,潦倒一生,最後自縊身死,遺下寡妻幼子。愛民如子的蔡侶笙也終於被革職嚴追。作者憤慨地說:“這個官竟不是人做的!頭一件先要學會瞭卑污茍賤,才可以求得著差使,又要把良心擱在一邊,放出那殺人不見血的手段,才能得著錢。”這是對清末官場的本質的揭露。

  這些官僚除瞭貪黷無厭,就是對內兇殘、對外怯懦。第58、59兩回描寫廣東督撫兩院,接到洋文電報說,“有人私從香港運瞭軍火過來,要謀為不軌”,未得證實,就抓殺瞭20多人。但這些官僚在帝國主義面前卻怯懦異常,奴顏婢膝。中法戰爭時,馭遠號兵艦竟自開水門將艦弄沉,乘舢板逃命(14回)。中日開戰時,葉軍門親筆寫信給日軍,請求網開一面,情願獻出平壤(83回)。作者愛國主義熱情激昂,在作品中不止一次喊出亡國危機:“中國不是亡瞭,便是強起來;不強起來,便亡瞭。斷不會有神沒氣的,就這樣永遠存在那裡的。”(22回)同時有力地鞭撻自卑媚外的行徑,指斥媚外者“羨慕外國人”的“洋行買辦”,“甚至於外國人放個屁也是香的”(24回);抨擊會審公堂上的華官“外國人說什麼就是什麼”,連見瞭外國人用的華人巡捕“也要帶三分懼怕”(10回)。

  作品描寫商界生活,有意把“經商”與“做官”對立起來。九死一生堅決不願進入官場,而走“經商”的道路,認為商場雖也有諸多怪現狀,但比官場幹凈。作者一反封建傳統的鄙商態度,表現瞭作者對腐朽政治的激憤,也反映瞭思想領域的新變化。

  作品生動地揭露瞭鬥方名士、洋場才子的本相。他們或者故作狂態以買名,如李玉軒(22回);或者胸無點墨而故弄風雅,如洋行買辦唐玉生(33、35回);或者有點技藝卻大話瞞天,如江雪漁(37回)等。官場、洋場、商場的種種怪現狀,集中體現瞭封建社會的綱常名教、倫理道德在金錢勢力的沖擊下土崩瓦解。作品對宗族傢庭間的骨肉相殘,親朋同事間的爾虞我詐,做瞭淋漓盡致的描寫。九死一生的伯父子仁,不僅欺騙寡娣孤侄,吞沒亡弟財產,還與甥女有暖昧關系。“道學先生”符彌軒平素高談“仁義道德是立身之基礎”,卻對待撫養他長大成人的老祖父百般虐待(74回)。黎景翼圖謀財物,用計逼死胞弟,又將弟婦賣到妓院(32至35回)。茍龍光殺死生父茍才,又奸娶父妾(101、104、105回)。雖然作者站在舊道德立場上,懷著義憤和惋嘆心情描寫這些怪現狀,卻也真實地暴露瞭封建大廈即將倒塌時,人們精神支柱的崩潰。

  小說表現瞭改良社會、重致富強的願望。但其辦法僅僅是“把讀書人的路改正”,象外國人那樣,“講究實學”,讀有用的書,如《經世文編》、《富國策》之類;對付外國也隻是“上下齊心協力的認真辦起事來,節省瞭那些不相幹的虛糜,認真辦起海防、邊防”,希望則是寄托在“英年的人,巴巴的學好”(22回),沒有觸及封建制度的根本問題,甚至以為澄清吏治,改革弊病,在於恢復舊道德,所以是軟弱無力的。小說的主要成就在暴露方面。

  小說在結構上“舉定一人為主,如萬馬千軍,均歸一人操縱”,“遂成一團結之局”,“且開卷時幾個重要人物,於篇終時皆一一回顧到,首尾聯絡”(《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評語之總評),是同類小說中獨見匠心之處。但由於轉述故事較多,搜奇獵異,題材龐雜,連篇話柄,結構顯得松散,缺少有機組織。有些人物寫得較為豐滿生動,如九死一生及其伯父子仁、茍才、江雪漁等。但整個說來,“描寫失之張皇,時或傷於溢惡,言違真實,則感人之力頓微”(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淺肆的譴責多,達到深刻的諷刺效果的少。

  《痛史》,共27回,未完,署我佛山人撰。發表於光緒二十九年(1903)至三十二年(1906)《新小說》,是一部長篇歷史小說。作品演述南宋亡國歷史,痛斥權奸賈似道的欺君誤國和投降變節分子的屈膝事敵,歌頌文天祥等抗敵英雄的民族氣節,特別是著力描寫瞭謝枋得“攮夷會”諸盟友的活動。小說第一回明言“是借古鑒今的意思”,表現瞭作者在瓜分危機日深形勢下反帝救國的熱情。

  《九命奇冤》是一部公案小說,發表於光緒三十年(1904)至三十一年《新小說》。光緒三十二年廣智書局出版單行本。書中所寫案件為清雍正時期發生之實事,羅爾綱有專門的考證文字。嘉慶年間安和曾著《梁天來警富新書》(44回),吳沃堯即在安著基礎上重新加工創作。它和以前的俠義公案小說不同,意在譴責社會,揭露官場黑暗和人情險詐,所以發表時標為社會小說。藝術上繼承我國章回小說的傳統,又吸收西方創作中某些藝術手法,使故事情節更加曲折動人。

  《恨海》寫於光緒三十一年(1905),有光緒三十二年廣智書局刊本。作者自稱為“寫情小說”。故事以庚子事變為背景,寫工部主事陳戟臨夫妻被害後,兩個兒子和未婚兒媳的遭遇。書中以大兒子的未婚妻張棣華為主人公。她歷經瞭顛沛流離,而始終貞烈多情,最後削發為尼,情節悲慘動人,然而不脫封建道德范圍。小說曾被改編為戲劇,攝制成電影,影響甚大。

  《新石頭記》,署老少年撰。先於光緒三十一年(1905)《南方報》上連載11回;光緒三十四年上海改良小說社刊印單行本,共40回。小說實際是借《紅樓夢》主人公的名號,另作新小說。作品以賈寶玉再次入世的經歷為線索,前半部反映庚子事變前後的社會現實;後半部寫“文明境界”,描繪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會,並在其中展現許多饒有趣味的科幻故事。作者自稱它是“兼理想、科學、社會、政治而有之者”。小說對瞭解作者的政治主張和晚清社會思想,很有價值。

  《上海遊驂錄》,署我佛山人撰。載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月月小說》第6至8號,共10回。作品寫湖南書生辜望延被誣為革命黨,弄得傢敗人亡,孤身走上海,後迫於官府通緝,東渡日本。作品前3回頗能寫出官逼民反的現實,但後半部寫維新派與革命派論爭,變成議論文字。它對瞭解作者後期思想的變化有一定價值。

  吳沃堯所作短篇,載於《月月小說》者有12種,發表於光緒三十二至三十四年之間,其中11種收入宣統元年(1909)上海群學社出版之《趼人十三種》,一名《趼人叢譚》;《趼人十三種》中其他兩種為筆記《趼廛剩墨》及詩作《趼廛詩刪剩》。他的短篇小說多是諷刺清政府預備立憲騙局、假立憲派的醜態和封建官員、商紳崇洋媚外的行徑,藝術性較差。他又撰有笑話、寓言《新笑林廣記》、《新笑史》,發表於《新小說》;《俏皮話》發表於《月月小說》,後有群學社刊本;以短小精悍的形式抒發作者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嘲諷鬼蜮世界的醜類。

  吳沃堯是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作傢之一,也是晚清的一位多產作傢。創作題材廣泛,體裁多樣,寫法也多變化,筆端富於感情,在晚清小說界影響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