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劇種。流行於湖南省的祁陽、衡陽、邵陽、零陵、郴州、懷化等地區,以及廣西壯族自治區和贛南、粵北、閩西一帶。祁劇兼唱高腔、昆腔、彈腔3種聲腔。高腔分永河、寶河兩派,均用祁陽官話演唱,演唱時永河派由鼓師幫腔,寶河派用嗩吶幫腔。它們都與弋陽腔有歷史淵源關係,由於吸收各自流行地區的山歌、俗曲等民間藝術和吟詩聲調,而形成兩種不同流派。明代後期,當地已有戲班活動。清代中葉,班社漸增,多兼唱高、昆兩種聲腔,至嘉慶年間,彈腔傳入,形成瞭高、昆、彈三者兼唱的祁劇。它和廣西西的桂劇也有歷史淵源關系,藝人過去曾一度相互搭班演出。在贛南,至今還有祁劇專業劇團,當地稱“楚南戲”。

  祁劇著名班社在清嘉慶年間有吉祥班、老四喜;光緒年間有榮慶、老永和;辛亥革命以後有大舞臺、發舞臺、品舞臺、紫雲臺、大吉祥、太和園、開明、用中、國華等班。現在湖南全省共有23個專業祁劇團。祁劇藝人歷來重視培養新人,從清咸豐到抗日戰爭勝利的近百年間,各地先後共辦瞭79個科班,其中永、月、香、喜、榮、品、福、漢等字科班培養人才最多。1933年在祁陽洪橋辦的麗華班,為祁劇第一個女子科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邵陽、武崗、零陵、衡陽又培養瞭大批演員,大多成為現在各劇團的骨幹。近百年來的名演員有李榮禎、桂松茂、郭品文、鄧漢葵、李泥巴、筱玉梅、謝美仙等。

  祁劇傳統劇目據統計有大小戲893本,其中百分之八十為彈腔劇目。高、昆整本戲《目連傳》、《精忠傳》、《觀音戲》、《夫子戲》四大部,稱為祁劇“正高”、“正昆”代表劇目,其他屬於明清傳奇的高腔、昆腔戲,則被稱為“耍高”、“耍昆”。“耍高”劇目有《琵琶記》、《金印記》、《投筆記》、《一品忠》等;“耍昆”劇目有《鹿臺飲宴》、《卸甲封王》、《別母亂箭》、《藏舟刺梁》、《勸農賞花》等。彈腔戲大多搬演《三國》、《水滸》、《楊傢將》等歷史故事,以及部分神話、傳說、公案戲。經過整理較有影響的傳統劇目有《昭君出塞》、《牛皋毀旨》、《鬧嚴府》、《泗水拿剛》;創作的現代戲有《黃公略》和已攝制成影片的《送糧》等。

  祁劇的腳色行當分正生(包括外、末)、小生、小旦、正旦、夫旦、花臉(凈)、小花臉(醜)7行。在表演藝術上,具有粗獷、誇張、樸實的特點,動作講究眼、鼻、胸、手指、腳尖的配合一致和勻稱協調,必須符合一定規格,稱為“歸子午”。各行腳色的指、眼、步和身段,都各自有一套技法,如花臉講究眼珠的滾動和臉部肌肉的顫動,旦行講究柔軟放松的“棉花身段”等。祁劇的表演特別重視腕子功,要求能倒掌(手掌向外,手指能碰到手臂),轉動靈活,耍出各種“腕子花”。此外,尚有許多獨特的表演技巧,如跑馬的舞蹈,習稱“馬路”,就有幾十種動作。同時又融合吸收拳擊、舞劍等民間武術,因而更具鄉土特色。臉譜隻用紅、黑、白三色,註重眼、鼻、口的勾畫,線條剛勁有力。

  祁劇音樂豐富,高、昆唱腔和伴奏曲牌數以千計。彈腔分南北路,南路相當於二簧,北路相當於西皮,並有弋板(四平)、安春(吹腔)等調。祁劇唱腔高亢激越,傳統唱法除夫旦、醜用真聲外,其他行當均講究“雨夾雪”(真假聲結合)。演唱要求嚴格,咬字註重單、雙、空、實,出音講究抑、揚、頓、挫,務求字正、音清、腔圓。伴奏樂器主要為祁胡、月琴、三弦、板胡(瓜琴)4大件,祁胡的琴筒用楠竹制成,小而長,筒口成喇叭形,琴柱內裝鐵條,琴弓內藏鐵絲,其音高亢宏亮。打擊樂器有特制的高音戰鼓和帽形噪鼓以及寬邊大鑼和大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