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恰佩克

  捷克小說傢、劇作傢。1890年1月9日生於波希米亞北部的馬列·斯瓦托尼奧維采。父親是鄉村醫生,母親是有文化教養的婦女,哥哥約瑟夫·恰佩克是位有愛國心和正義感的畫傢和作傢,後遭德國法西斯殺害。

  恰佩克曾在佈拉格查理大學學哲學,畢業後任新聞記者,並從事文學活動。在他創作活動的初期和晚期,他是一位具有進步思想的作傢,而在中期卻有“官方作傢”之稱。最早曾同他哥哥合寫一些散文和劇本。

  20年代初,歐洲革命風起雲湧,引起瞭恰佩克對人類未來的憂慮。他的科學幻想戲劇《羅素姆萬能機器人》(1920),科學幻想小說《專制工廠》(1922)、《炸藥》(一譯《原子狂想》,1924)等作品,表現瞭作者思想中的矛盾。他從事新聞工作,同社會有廣泛的接觸,有利於他深入觀察社會生活,認識到資本主義社會的醜惡,但他又害怕從根本上改變資本主義制度。在《羅素姆萬能機器人》中,還流露出作者的悲觀思想。《炸藥》一書描寫一個科學傢發明瞭原子炸藥,統治階級想利用它發動毀滅人類的戰爭,使用各種手段強迫他交出炸藥,他最後認識到科學必須為人民服務。

  30年代中,由於德國法西斯對歐洲的威脅,捷克斯洛伐克處在生死存亡的危急時刻,恰佩克的思想發生瞭急劇的變化,投入瞭反法西斯的鬥爭。這時期他寫瞭4部著名作品──長篇幻想小說《鯢魚之亂》(1936)、《第一救生隊》(1937),劇本《白色病》(1937)和《母親》(1938)。《第一救生隊》是用現實主義的手法歌頌礦工的團結戰鬥,其餘作品則運用虛幻、象征的現代派手法,表現反法西斯主義的戰鬥精神。《鯢魚之亂》是一部政治性較強的小說,敘述法西斯主義的發跡史。在《白色病》中,作者抨擊瞭法西斯制度。《母親》寫祖國面臨危急時,母親毅然把槍交給瞭自己僅存的小兒子,鼓勵他在與法西斯的鬥爭中英勇殺敵。

  恰佩克善於采用虛構的情節和戲劇沖突,揭示現實中的矛盾,通過動物或某種幻想的形象來諷刺社會生活中的醜惡現象。他在《羅素姆萬能機器人》中創造的“機器人”( Robot,從捷克文Robota“勞役”、“苦工”演變而來)一詞,已被歐洲各國語言所吸收而成為世界性名詞。他極力探索和創造一種豐富明晰、富有幽默感的語言。他往往隻用三言兩語,成功地將人物的形象勾勒出來。恰佩克於1938年12月25日逝世。他的葬禮成瞭佈拉格市民反法西斯的示威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