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歷史學傢。出生於富有的議員傢庭。15歲進入牛津大學,皈依天主教,遭到父親反對,被送往瑞士求教於加爾文牧師。一年後改奉新教。吉本熟習法語,博覽群書。1757年遇伏爾泰。1761年出版用法文寫的《論文學研究》一書。1763至1764年間泛遊法國、瑞士、義大利,結識法國啟蒙學者達朗貝、狄德羅等。1764年10月15日在羅馬觀賞卡庇托爾廢墟時,心潮起伏,決意撰寫《羅馬帝國衰亡史》(6卷),於1776至1788年陸續出版,從此在歐洲文史界享有盛名。他雖曾兩度當選選議員,但對政治不感興趣。1783年移居瑞士洛桑,最後寫成《生平與寫作回憶》。1793年回到英國,次年病逝。

  《羅馬帝國衰亡史》在近代西方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作者盡可能利用第一手史料,加以排比綜合。他的史學觀點代表18世紀西歐啟蒙學者反對教會愚昧主義、提倡理性主義的進步思潮。他自稱這部記載1,200年(公元180至1453年)歷史的著作,“描述瞭野蠻與宗教的勝利”。但是他片面地否定瞭中世紀的一切,對政治以外的社會經濟現象不加重視。在史料方面,有些部分特別是有關拜占廷帝國的歷史,今天已嫌陳舊。他的文筆典雅,諷刺深刻,敘述生動,他的著作在英國文學史上也占有一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