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作傢。原姓卡拉尼烏斯。出生在普爾基拉的一個牧師傢庭。1892年入赫爾辛基大學,攻讀哲學、芬蘭語和俄語。1898年畢業,獲哲學碩士學位。1900年去俄國留學。3年後回國,當過俄語教員和報紙主編。1896年開始創作,寫瞭不少小說、短篇故事、遊記、散文和詩歌。他長期居住在芬蘭東北部卡伊努地區一個小鄉村,他的作品主要反映這一地區窮苦農民的生活,充滿鄉土氣息,自成一派,稱“卡伊努派”。他的作品中有鮮明的反抗性和叛逆精神,雖然他出身宗教世傢,卻堅決反對教會的權威和和宗教保守勢力。代表作是長篇小說《紅線》(1909),反映1907年芬蘭第一次全國普選的情景,寫各個政黨和政客湧到一個偏僻的小城鎮開展競選活動。“紅線”是指投票劃圈的意思。農民以為選舉後可以改變貧窮和落後現象,但大選之後依然如故。其他作品有小說《路索朗達的約瑟比》(1924)、《古老的教堂》、《年輕的詩人》(1931)、《神聖的愛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