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古典文學研究傢、史學傢。江西修水人。祖父陳寶箴,主張變法維新。父陳三立,為晚清著名詩人。陳寅恪自幼學習經史,1904年到日本巢鴨弘文學院求學,不久因病回國。1910年往德國柏林大學和瑞士蘇黎世大學攻讀語言文學。1913年入法國巴黎高等政治學校社會經濟部,一年後,因歐洲戰爭爆發輟學回國。1918年起,先後在美國哈佛大學和德國柏林大學梵文研究所研究東方古文字學和比較語言學。1925年回國後,應聘為清華國學研究院導師,歷任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香港大學、廣廣西大學、燕京大學、嶺南大學、中山大學教授,講授“佛教翻譯文學”、“兩晉南北朝隋唐史”、“唐代樂府”等課程。1930年起,先後兼任中央研究院理事、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故宮博物院理事、清代檔案編委會委員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三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兼任中央文史館副館長。

  陳寅恪的治學范圍甚廣,他在歷史學、語言學和宗教學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對中國古典文學的研究,也作出瞭突出的貢獻。

  1930年,陳寅恪在《敦煌本〈維摩詰經文殊師利問疾品演義〉跋》中,認為六朝維摩詰故事的佛典實皆哲理小說的變相。它與《冥報記》等神異小說不同,但由於中國民族素乏幽渺之思,所以哲理小說未能盛行。但佛經對中國古代文學的內容和形式,都有重大的影響。在另外一些論文中他指出佛經故事有為《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和《西遊記》等小說所取材,佛經的體裁長行與偈頌,即詩文相間的形式,後世衍變為散文體,偶雜以詩歌,乃成章回體小說;其保存原式,仍用散文詩歌合體者,就是後來的彈詞。

  自30年代開始,陳寅恪陸續發表他對中國古代詩歌、小說研究的成果,著有《元白詩箋證稿》等。他的《桃花源記旁征》、《秦婦吟校箋》、《讀哀江南賦》、《論再生緣》等論文致力於以史釋詩和以詩證史的考釋,為國內外學者所稱道。他認為元稹《新樂府》雖為唐詩的新創,但一題數意,且詞意晦澀,不及白居易所作。白居易《新樂府》結構嚴謹,其體例為《毛詩》形式的發展。詩的排列先後總結瞭唐太宗以來的興衰變化,針對時政而發,是諷諭詩的榜樣。白居易用樂府古體詩改革六朝流行的宮體詩,成一代詩風,這與古文運動有同一的目的和方法。

  陳寅恪對唐代文學中所謂“文備眾體”,即包括史才、詩筆和議論諸體裁的作品,都有所論述。認為元稹的《鶯鶯傳》、《連昌宮詞》,陳鴻的《長恨歌傳》和白居易的《長恨歌》,均屬於此類作品。這些分析不但可以瞭解唐代科舉對文學的影響,也可以從中探討作者的政治道德觀念以及當時的社會風尚。

  陳寅恪晚年雙目失明,尚著有《柳如是別傳》,凡70萬言,詳細箋釋錢謙益和柳如是等人的詩文,對他們提出瞭新的評價,並著重闡述明清之際的政治背景。這是他系統地運用以詩文證史的一部著作。

  陳寅恪認為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寫實的成分多,因而提供瞭大量關於時、地、人的史料,反映不同時期、不同社會階層的思想、生活狀況,可以糾正史書的錯誤,說明歷史的真相,或別備異說,互相證發,增補闕漏。他以史釋詩和以詩證史的開創性工作,不僅對史學研究,也是對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