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望雲

  中國現代中國畫傢。1906年9月30日生於河北省束鹿縣,1977年3月9日卒於陝西省西安市。小學畢業後,入皮行做學徒。1925年到北京,肄業於京華美術專科學校和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國畫選科。並與李苦禪等人組織吼虹藝術社,出版版畫刊,倡導革新中國畫。同年在中山公園展出瞭采用中國畫的筆墨形式直接描繪勞苦民眾苦難生活的《貧與病》、《拓荒者》、《疲勞》、《廠笛》、《奉福夢》等作品。青年時代受“五·四”新文化思潮影響,決意摒棄以模古為尚的中國畫舊傳統,以傳統藝術觸及社會現實和人生。從此他專以中國農民的現實生活為題材,用自學自創的一種樸素筆調進行創作。1933年應聘為天津《大公報》特約旅行寫生記者,深入冀南10餘縣作農村生活寫生,作品在《大公報》專欄連載。1934~1936年,又沿長城日軍占領區至塞外、魯西泛區、泰山、江浙和隴海、津浦鐵路沿線進行農村生活寫生。所作寫生畫以全新的題材和風格,真實地反映瞭抗日戰爭前夕中國農村的民生苦難,其思想主題與國傢民族的命運息息相關,因此當作品刊載之後,在社會上引起瞭強烈反響,從此趙望雲以平民畫傢聞名;並受到當時隱居泰山的愛國將軍馮玉祥的特別贊賞,遂招其上山,並為其畫稿一一配詩,出版瞭詩畫合集《趙望雲農村寫生集》和《趙望雲塞上寫生集》。又合作瞭取材於泰山地區農民生活的一組詩畫,銘石刻於泰山,後據拓印本編印瞭《泰山社會寫生石刻詩畫集》。

  抗日戰爭期間,趙望雲借助馮玉祥的支持在武漢、重慶等地主編《抗戰畫刊》,廣泛聯絡後方畫傢,以筆當槍,積極宣傳鼓動抗日。

  1941年春,趙望雲開始過職業畫傢生活。他在成都受到張大千的影響,開始系統地鉆研中國畫的傳統技法,繼而旅行西北,臨摹敦煌壁畫,畫風隨之而變,繪畫題材逐漸由農民轉向西北地區的自然山川和農村風物。翌年定居西安,組織當地畫傢成立平明畫會,創辦《雍華》雜志,開設青門美術社,舉辦各種畫展,收授黃胄、方濟眾、徐庶之等學生,逐漸成為西北畫傢群的核心人物。他的政治傾向引起國民黨特務機關的懷疑,1949年春被捕入獄,關押3個月後被營救獲釋。

《醉染重林二月花》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他歷任中國美術傢協會常務理事暨西安分會主席、西北文化部文物處處長、陜西省文化局副局長等職,主持籌建瞭西北歷史博物館(今陜西省博物館)。

  1956年趙望雲赴埃及寫生。晚年堅持以西北為生活基地,中國畫技巧日趨成熟,與西安的其他中國畫傢合作,經過艱苦的探索,形成瞭具有鮮明時代特色和西北地方特色的長安畫派。

  趙望雲的畫風自然質樸,筆力蒼厚,註重生活氣息,善從平淡的農傢生活中發現意味雋永的畫面。由於他以農村寫生為代表的前期作品,在開創中國畫反映現實生活新風氣方面的先驅作用和後期對於長安畫派的奠基性貢獻,在現代中國畫發展史上占有一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