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von霍夫曼斯塔爾

  奧地利詩人。生於維也納,父親是銀行傢。1892年在維也納大學攻讀法學,後改學法國文學。1901年開始寫作。他曾遍遊義大利、瑞士、德國、法國、英國和希臘。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應徵作後備軍官,1916年隨使團團去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和瑞士執行任務。戰後繼續從事寫作。

  霍夫曼斯塔爾是德語文學19、20世紀之交唯美主義和象征主義的重要代表。他受尼采、馬赫、弗洛伊德等人的影響,同時又受到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精神和歐洲基督教文化傳統的熏陶,在思想和創作中都表現出復雜而深刻的矛盾。1891年,他在維也納結識德國詩人格奧爾格,深受其唯美主義文藝思想的感染。早期的創作在藝術上刻意求工,詩歌語言優美而富音樂性,劇本中的對話都用典雅的詩句,情節與人物形象都帶寓意性和象征性;但內容脫離現實,往往通過生與死、苦與樂的矛盾這類“永恒”主題抒發內心的感受,情調感傷、抑鬱,表現瞭對於世事無常和對死亡的悲嘆。他的詩歌大多寫於1893至1900年之間,其中著名的有《生命之歌》、《早春》、《三行串韻詩節詠消逝》等,主要表達人已經失去認識世界和自我發展的可能的思想。他的劇作大多為詩體短劇,早期重要的短劇《傻子與死亡》(1900)所表現的主題,與這個時期的抒情詩相似。1900年以後,他改變唯美主義傾向,同時對帝國主義時期的社會又感到厭惡和恐懼,因此試圖把古代人道主義傳統同基督教“受難”的學說結合起來,從而建立現代的宗教劇。為瞭革新古希臘悲劇,他寫瞭《埃勒克特拉》(1904)、《奧狄浦斯與斯芬克斯》(1906),宗教神秘劇《每一個人》(1911),維也納喜劇《困難的人》(1921)。1920年與賴因哈德一起創辦“薩爾茨堡音樂戲劇會演節”,並寫瞭《薩爾茨堡的世界大舞臺》(1922)。他與施特勞斯合作寫瞭許多歌劇,重要的有《花花公子》(1911)、《失去影子的女人》(1916)等。

  他的作品還有小說《第672夜的童話》(1905)。他的《尚多爵士致弗朗西斯·培根》是一篇優美的散文。此外,他還編選瞭《德語小說集》(1912)、《德語讀物》(1922或1923)、《奧地利文庫》(1915或1916,共2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