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西方資產階級繼文藝復興之後所進行的第二次反對教會神權和封建專制的文化運動,追求政治和學術思想上的自由,提倡科學技術,把理性推崇為思想和行為的基礎。“啟蒙”一詞,德語為Aufklörung,英語為 Enlightenment,意為啟迪,在啟蒙運動中引伸為用近代哲學和文藝的文化知識的光輝照亮被教會和貴族專制的迷信與欺騙所造成的愚昧落後的社會,恢復理性的權威。啟蒙運動不僅在文化部門展開,同時也涉及經濟、政治、法律、科學、哲學乃至社會制度和社會風尚等各個方方面。

  啟蒙運動的起源和使命 運動發生在法國路易十四逝世之後,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之前。文藝復興雖然從13、14世紀到15、16世紀已將反對教會和封建統治的鬥爭進行瞭三、四百年,但是基督教會和封建貴族在歐洲統治瞭千餘年,根深蒂固;當時工商業還沒有大規模地發展,資產階級還處於無權地位,力量薄弱,沒有徹底的革命性,容易和反動勢力妥協。西歐各國社會發展很不平衡。法國在17世紀處在所謂“偉大世紀”即路易十四的世紀,也是封建貴族和教會高級僧侶聯合專制的勢力最盛的世紀。資產階級和平民合為“第三等級”,還處於無權地位。文化和教育完全掌握在天主教的耶穌會僧侶手裡,獨尊《聖經》和少數拉丁古典著作。一般民眾處於相當愚昧的狀態。這就是啟蒙運動產生的歷史背景。

  18世紀,經濟和政治的形勢開始有很大的轉變。法國和英國隔海相望,法國比英國在經濟和政治方面落後瞭一個世紀。英國已擁有海上霸權,工商業發達;資產階級已走上政治舞臺,開始進行產業革命;工人階級日漸活躍;政治上興起憲章運動,奠定瞭議會民主制基礎。文學上在莎士比亞之後出現瞭理查遜和斯特恩等人的以市民為主人公的新型小說。法國百科全書派領袖伏爾泰、孟德斯鳩和盧梭等曾留居英國。他們與英國經驗派哲學傢洛克和休謨等人結下親密的友誼。他們都欣賞英國的三權鼎立和議會民主制。狄德羅極推崇莎士比亞的戲劇和理查遜的新型小說。一部久已被遺忘瞭的英國戲劇傢李洛(1693~1739)寫的第一部市民劇《倫敦商人》已在大陸上演。這些頻繁的文化交流對法國百科全書派的啟蒙運動起瞭很大的促進作用。啟蒙思想傢狄德羅編纂法國《百科全書》(即《百科全書,或科學、藝術與手工藝大詞典》)曾受到英國張伯斯主編的傳播近代哲學科學知識的《百科全書》的啟發。當時巴黎書商請狄德羅把它譯成法文,狄德羅卻另編一套類似的法國百科全書,來宣傳他們的啟蒙思想。工作從1751年開始,至1772年完成,歷時20年。全書由狄德羅任主編,數學傢達朗貝任副主編。法國文化界一些名流如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愛爾維修、霍爾巴赫和空想社會主義者摩萊裡和馬佈利等人都參加瞭工作。他們的觀點不盡相同,但能和睦合作。

  在法國百科全書派活動的20年中,他們一直不斷地受到反動勢力的反擊和迫害,有些人被關進監獄,有些人被迫流亡到國外。百科全書被禁止發行,或被燒毀。當時檢察官在最高法院對百科全書派進行公訴中提出的罪名是“他們形成一個集團,為著擁護唯物主義,摧毀宗教,鼓吹獨立自由和敗壞風俗”。但百科全書終於在1772年問世。1789年,法國爆發瞭資產階級大革命。百科全書派領袖之一孔多塞參加瞭這次革命,被選入革命政府任法院議員,革命中兩次“人權宣言”都宣佈人權是人類自然的(即生而就有的)權利,包括“平等、自由、安全和財產”四大項,體現瞭百科全書派的理想。由此可見,啟蒙運動為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作瞭必要的思想準備。恩格斯在《反杜林論》的引論中指出,“現代社會主義……就其理論形式來說,它起初表現為18世紀法國偉大啟蒙學者所提出的各種原則的進一步的、似乎更徹底的發展”。

  啟蒙運動在文學方面的成就 17世紀法國的新古典主義文學是為宮廷服務的,以摹仿拉丁古典作品為最高理想,堅持厚古薄今。18世紀啟蒙運動另辟新路,讓資產階級登上文學舞臺,提倡厚今薄古。這場遍及全歐,長達百年之久的大論戰在文學史上稱為“古今之爭”。它在17世紀就已從法國開始,新古典主義的理論傢佈瓦洛在他的著名的《詩藝》裡號召摹仿古典,強調“良知”或“理性”,痛斥想象和飄忽無常的情感。當時新派人物佩羅寫出《古今之比》一文向佈瓦洛挑戰。推崇古典文學和提倡近代文學都代表一種社會思潮。佈瓦洛代表一批厚古薄今者,佩羅的影響雖不斷擴大,但最初厚古薄今派顯然仍處於優勢。18世紀啟蒙運動領袖們繼續進行這場論戰,厚今薄古派在狄德羅和德國萊辛的領導下就日益占上風。

  在法國最能說明這種轉變情況的是伏爾泰。伏爾泰在百科全書派中是聲望最高的領袖,新古典主義對他的影響不小。他曾按照傳統體裁寫過一部不大成功的歌頌法王亨利四世的史詩《亨利亞德》和幾部悲劇,其中《奧狄浦斯王》是利用希臘悲劇的情節。他根據中國元人雜劇《趙氏孤兒》寫出的悲劇《中國孤兒》比較成功。伏爾泰受到啟蒙運動的影響,後來轉到厚今薄古派。他說希臘悲劇還比不上法國悲劇傢高乃依和拉辛的作品,在喜劇方面,“小醜阿裡斯托芬”也比不上莫裡哀的作品。他的轉變對古典主義的理想是一種沖擊。他還編過《哲學詞典》,寫過一些諷刺性中篇小說,其中有《天真漢》和《老實人或樂觀主義》。這些對啟蒙運動也起瞭推動作用。

  啟蒙運動作傢們對文藝的功績在於指出新方向,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奠定瞭“市民劇”(亦稱“正劇”或“嚴肅劇”)這個新劇種的基礎。這主要歸功於狄德羅和德國的萊辛。狄德羅的《論劇體詩》和《和多華爾的對話》以及萊辛的《漢堡劇評》奠定瞭市民劇的理論基礎。在實踐方面,狄德羅寫的《私生子》和《一傢之主》,博馬舍所寫的《費加羅的婚姻》和《塞維勒的理發師》以及萊辛所寫的《愛米麗雅·伽洛蒂》、《明娜·封·巴爾赫姆》和《智者納旦》等作品成為市民劇這個新型劇種的典范。狄德羅對新型劇種的要求是“要真實,要自然”。首先在內容方面要求反映一般市民的現實生活,特別是傢庭生活,反對“穿著華麗衣服,打扮得矯揉造作的人物所出現的場面”。要把帝王將相和貴婦人趕出舞臺,讓正在走上政治舞臺的資產階級的平凡人物乃至小人物登上舞臺。其次是在表現方面“要真實,要自然”,要使觀眾產生身臨其境的逼真幻覺,才能打動觀眾的感情,產生促進道德風尚的社會效果。狄德羅指責17世紀法國古典戲劇所用華麗的詞藻和謹嚴的詩律既不自然,也不真實,主張市民劇應改用散文,才能做到“語言真實”。語言真實才能反映現實生活和接近群眾。狄德羅對劇作傢也提出一個新的要求:“要住到鄉村裡去,住進茅棚裡去,訪問左鄰右舍”,同鄉下人一起生活。這可以說是對作傢深入生活的最早的號召。市民劇把內容重點由宮廷腐朽生活和政治陰謀轉到中下層人物的現實生活和社會問題,這是一個根本性的轉變。在創作方法上也由假古典主義轉變到近代意義的現實主義。19世紀一些偉大劇作傢如易卜生、果戈理和伯納·蕭等人的“問題劇”都脫胎於市民劇。“要真實,要自然”正是近代現實主義文學的基本綱領。這個號召不僅影響到整個近代戲劇,也影響到近代現實主義的小說,近代小說中有不少的作品也可以稱為“市民小說”。

  狄德羅還關心戲劇的表演,所著《談演員的矛盾》是西方第一部論述表演藝術的理論專著。他的基本論點是:演員的矛盾在於他一方面要把所演人物的情感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使觀眾受到感動,產生戲劇所要達到的社會效果;另一方面他卻不應親身感受所演人物的感情,要保持清醒的理智,控制自己的表演,能和臺上其他演員合拍,構成一幅整體畫面。演員必須通過對所演人物的性格反復鉆研,形成一種“理想的范本”。狄德羅所要求的真實是經過藝術冶煉的真實,而不是粗糙自然的真實。

  狄德羅分析瞭當時巴黎的沙龍畫展,寫成《畫論》,論證畫傢的基本功在於素描,而人物素描體現人體各部分相互關系。戲劇所處理的也正是人與人所處的社會關系和社會情境。狄德羅已隱約意識到典型環境下的典型人物性格的理論。他發表在《百科全書》裡的美學著作《論美》(1750),強調“美在關系”,證明“實在的美”和“關系到我們的美”的對立和統一。

  法國百科全書派對歐洲啟蒙運動影響最大的是盧梭。盧梭在性格上是一位浪漫型的人物。他充滿熱情和幻想,厭惡近代文明,向往他幻想中的原始人的狂烈的野蠻性,把“回到自然”這個浪漫運動的口號理解為回到人的“自然狀態”。他的一些文學作品,例如教育小說《愛彌兒》,敘述他早年一些放蕩行為的《懺悔錄》以及以師生戀愛為主題的書信體愛情小說《新愛洛綺絲》都是富有浪漫色彩的文學作品,受到當時讀者的熱烈歡迎,對歐洲的浪漫主義運動是一種極大的推動力。一般歐洲文學史傢公認盧梭為“浪漫主義之父”。盧梭的《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和《民約論》兩部政治著作,指出不平等起源於私有制,認為近代社會起於社會契約(即“民約”),人類在脫離原始無政府狀態時,自發地結成團體,訂出契約來互相保證自由平等;公民們相約“遵守同樣的條件,享受同樣的權利”。這就是後來小資產階級的平均主義和空想社會主義的信條,對近代歷史發展影響極大。

  啟蒙運動的發展及其深遠影響 啟蒙運動先從法國開始,但它的活動和影響不局限於法國。許多國傢受到它的影響。德國所受影響特別顯著。萊辛直接響應狄德羅的倡導,歌德翻譯介紹狄德羅的《畫論》和《拉摩的侄兒》。據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出版的由伯特歇爾和克羅恩主編的近代德國文學史專著,《啟蒙運動》列為首卷,以下為《狂飆突進》、《古典派》(指德國現實主義派)以及《古典派和浪漫派》。啟蒙運動被視為德國“狂飆突進”(德國浪漫運動的開始)的前奏。這套近代德國文學史專著論述萊辛、赫爾德、歌德、席勒、維蘭德等人直到克洛卜施托克,將18、19世紀的德國詩人和思想傢們都看作德國的啟蒙人物。

  俄國18、19世紀的民主革命文學也是在法國啟蒙運動影響下的產物。狄德羅曾於1773年接受俄國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的邀請,到莫斯科擔任她的文化顧問。葉卡捷琳娜二世接受瞭啟蒙運動思想,俄國學習法國蔚然成風。俄國啟蒙運動為俄國民主革命起瞭思想準備的作用。

  中國近代在“五四”運動以前,有一部分先進學者如蔡孑民、李石曾等人曾介紹歐洲啟蒙思想傢的主張。19世紀末20世紀初,法國百科全書派的有些名著如盧梭的《民約論》、孟德斯鳩的《論法的精神》(舊譯《法意》)以及孔德的實證主義思想與近代法國大量文學作品都陸續被翻譯和傳播到中國,對中國的思想界、學術界以及政治思想的發展都起瞭重要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