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畫傢,寫實主義美術的代表。1819年6月10日生於奧爾南一個農場主傢庭,1877年12月31日卒於瑞士的拉圖爾德佩。他早年學過法律,以後改學美術。1839年他到巴黎,除曾向幾個畫傢學畫外,把主要精力用於觀察社會生活,並研究和臨摹一些美術館中的名畫,包括卡拉瓦喬、J.de裏韋拉、F.de蘇爾瓦蘭、D.委拉斯貴支等的油畫。

自畫像

  庫爾貝的早年油畫帶有浪漫主義色彩,但已多少地顯示出他後來創作的主要傾向,即以寫實的手法去真實地反映客觀對象。這階段的作品有19世紀40年代繪制的一些自畫像以及帶自畫像性質的油畫,例如《帶黑狗的自畫像》(1842,巴黎小宮博物館)、《受傷的男子》(1844,盧佛爾博物館)等。其中《帶黑狗的自畫像》曾在1844年沙龍展覽會上展出。然而,引起更多註意的第1幅油畫為《奧爾南午飯後的休息》(裡爾美術館)。此畫於1849年的沙龍中展出,獲得2等獎,並為國傢收購。

《石工》

  庫爾貝創作的旺盛時期是從1848年革命開始的。當時,法國社會上進步思潮活躍,庫爾貝的藝術在這樣的土壤上孕育起來。哲學傢P.-J.蒲魯東、詩人C.波德萊爾、評論傢尚弗勒裡等予他以支持。按照沙龍美術傳統,大型的紀念碑式油畫一般隻被用來表現宗教神話和帝王貴族歷史之類題材內容,可是庫爾貝自《奧爾南午飯後的休息》起,卻打破這一慣例,用紀念碑式的大型油畫形式來反映法國平民的日常生活。《奧爾南午飯後的休息》中4 個人物自左至右為:庫爾貝的父親,他正在聽音樂;第2個人物過去被不少評論傢認為是畫傢本人,但據近年國外考證,他其實是請客吃便飯的主人埃諾;此外還有庫爾貝的朋友馬爾萊以及一個拉小提琴者。

  1849~1856年間,庫爾貝的一些最重要的作品問世瞭。1849年,在油畫《石工》中,滿懷同情地表現瞭貧苦工人的艱苦勞動。這是過去畫傢們較少表現的一個題材。此畫紀錄瞭畫傢有一次在路上行走時目睹的情景,他沒有當場對景寫生,而是邀請兩個工人到畫室來做模特兒,然後進行創作。此畫把無情的現實跟浪漫主義的幻想和學院派新古典主義的理想化和虛假作瞭對照:畫中兩個受盡生活折磨的工人的形象具有何等深刻的概括性含義,正如畫傢本人在致友人的一封信中提到此畫時所說那樣:“在這樣悲慘的生活中,這就是他們的一切啊!……看吧,貧困和不幸就是這樣無遺留地表現出來瞭。”庫爾貝這種如實地再現法國平民悲慘生活的畫面引起瞭強烈的社會反映。《石工》原藏德累斯頓美術館,1945年被燒毀,如今隻留下瞭一些印刷品。

  同年,庫爾貝繪制大型油畫《奧爾南的喪禮》(盧佛爾博物館),其情節取自法國外省的民間喪葬風俗。畫中描繪瞭40多個等身大的參加喪儀者,包括喪情哀傷的畫傢親友和當地居民以及神態冷漠的市長、監察官和教士們。

  庫爾貝的這類畫,從題材到表現手法跟沙龍藝術不同。因而《石工》、《奧爾南的喪禮》和他的另外6幅油畫一起展出於1850年沙龍時,立即受到保守輿論的猛烈攻擊。有人說畫傢把“下等的勞動者”和“卑俗的鄉下佬”引到“高貴的”藝術中來,說這是無文化的表現。與此同時,進步的社會輿論則予畫傢以熱情支持,如蒲魯東贊揚這些畫具有深刻的政治意義和社會意義;尚弗勒裡也認為庫爾貝的藝術具有光輝的前途。50年代前期,庫爾貝的作品有《鄉村姑娘》(1851~1852,紐約大都會美術館)、《篩麥的女人》(1854,南特美術館)、《庫爾貝先生,你好!》(1854)、《浴女》(1853)、《帕拉沃斯海景》(又名《庫爾貝向地中海致敬》,1854)(以上3 幅畫均藏蒙彼利埃法佈爾博物館)等;最後那幅描繪畫傢本人站在海邊,以景寫情,抒發瞭他初次見到地中海時的激動心情。

  1855年,作大型油畫《畫室》(盧佛爾博物館)。畫傢自稱此畫為“概括瞭我7 年藝術和道德生活的真實的寓喻”。關於此畫的內容,畫傢本人在致友人的一封信中作瞭解釋:“(在《畫室》中)我在中間作畫。右邊是我的同道,我的朋友、工人們、熱愛世界和熱愛藝術的人們。左邊是另一個世界,日常生活的世界,人民、憂愁、貧困、財富,以及那些損害他們的人,還有生活在死亡邊緣的人們。”畫中的人物和道具都有一定的寓喻,例如,畫架後面的石膏像,是對僵化瞭的學院藝術的諷喻。

  這幅畫雖然其中有的寓意比較奧澀,但從整幅畫的藝術處理和人物個性刻畫來說,無愧為現實主義的傑作。可是,此畫連同《奧爾南的喪禮》一起,被1855年萬國博覽會評選團否決。庫爾貝憤而在博覽會附近,自己建造一個棚子,舉辦瞭命名為“現實主義:庫爾貝的40件作品”的個人畫展。他還在畫展目錄上寫下瞭闡明自己藝術見解的文字。這段文字後來被人們稱為庫爾貝的現實主義宣言。在宣言中,庫爾貝聲稱“要像我所見到的那樣如實地表現出我那個時代的風俗、思想和它的面貌……創造活的藝術,這就是我的目的。”他強調藝術要表現當代現實生活,對藝術中陳腐的題材和清規戒律,進行瞭挑戰。後來,庫爾貝又多次談起他的藝術思想,說:“現實主義就基本質來說是民主的藝術。”

  60年代前後,庫爾貝主要畫瞭一些風景畫、肖像畫、靜物畫和人體畫,例如《泉》(1868,盧佛爾博物館)、《蒲魯東像》(1853~1865,巴黎小宮博物館)等。他的畫,有些是以調色刀括顏料,並跟穩重有力的筆觸相結合而繪成,予人的印象是造型結實,質感強烈,分量厚重。1863年,他創作瞭一套反對教會僧侶的圖畫和一幅大型油畫《會議歸來》;後者由於描繪瞭一群酗酒的教區牧師的醜態,遭到某些教會人士的指責,據說已被銷毀。與此同時,庫爾貝的聲譽在國外與日俱增。1869年,其作品在慕尼黑舉辦的萬國博覽會上尤其受到極大的歡迎。由於考慮到庫爾貝的國際影響,拿破侖第三政府決定授予他以榮譽勛章,但被他拒絕。

《貪睡的人》

  1871年巴黎公社期間,庫爾貝當選為公社委員和美術傢聯合會主席,積極工作。公社失敗後,因被指控跟搗毀旺多姆廣場拿破侖紀功柱事件有牽連而被捕,被判處半年徒刑和巨額罰金。後來有文獻證明,他實際上並未參與此事。

  在獄中,庫爾貝在小本子上畫瞭巴黎公社失敗的悲壯事件,如:素描《槍殺》、《在獄中》(均藏盧佛爾博物館)等。他晚年亡命瑞士,客死異邦。

  庫爾貝在他的寫實主義宣言中確立瞭以反映生活的真實為創作的最高原則,並肯定瞭平民生活的重要性和巨大意義。他把自己的創作跟法國人民的革命運動聯系在一起。盡管其藝術見解有時顯得有些偏激,如否定歷史題材和不贊成在繪畫中表現幻想等,但這類言論當時主要是針對學院派藝術的弄虛作假和陳腔濫調而提出的。庫爾貝的藝術實踐和理論從整個來看具有很大的歷史進步意義。他對19世紀的其他寫實主義畫傢及其以後的印象主義畫傢,都有很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