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劇種。即亂彈。因以棗木梆子擊節,被稱梆子腔。興起於山西省南部蒲州(舊為州治,在今永濟縣境),稱南路梆子,也叫蒲州梆子,現名蒲劇。主要流行於山西、河南、陝西,並曾遠及甘肅、青海、新疆、內蒙古、河北等地。

  亂彈的來源,說法不一。一說出自北曲遺響與山、陝民歌小曲、說唱結合的“弦索調”;一說胚胎於民間的鑼鼓雜戲(陝東稱跳戲)。均待考。

  山西蒲州與陝西同州(今大荔)、朝邑,河南陝州(今陝縣))、靈寶,地處黃河中遊,居黃河激流南下而折流向東的三角地帶,彼此隔河相望,長期以來有著經濟、文化的密切交往,其風俗習慣、語音、方言也大體相同。明末清初,這一帶已有“亂彈”流行。後來,分別以蒲州和同州命名的蒲州梆子與同州梆子雖為兩個劇種,但實同源於此。它們唱腔相似,戲路相通,今雖各有不同發展變化,然兩地藝人均自稱為“亂彈”。孔尚任在康熙四十六年(1707)《平陽竹枝詞·亂彈詞》中,稱道平陽(今臨汾)亂彈名小旦葵娃“花梆子”碎步異常出色,可知當時晉南亂彈流行的盛況。同州梆子,本即秦腔,乾隆年間嚴長明在《秦雲擷英小譜》中記述秦腔名旦祥麟,渡黃河“由蒲州售技至太原”,也可知山陜兩地的梆子腔彼此相通。蒲州、同州的藝人一直有相互搭班演戲的習慣。嘉慶年間,北京有“山陜班”演出,直到光緒、宣統年間,蒲州和同州藝人仍有在北京同搭梆子班演唱的,如名須生郭寶臣(元元紅,蒲州梆子藝人)和白長命(蓋陜西,旦,同州梆子藝人)演出《鞭打蘆花》就是一例。故京、津、直隸(河北)一向謂之“山陜梆子”。此外,他們還有過共同組班南下,在湖北襄陽老河口演戲的經歷。山陜梆子對各地梆子腔劇種的形成,曾起過重要的作用。

  蒲劇本身在晉南又分南路和西路,在劇目與表演風格上各具特色,人稱“南路文雅,西路火爆”。蒲劇傳統劇目有本戲、折戲500多個。南路戲有所謂“二十四”本,分為:上八本《盤陀山》、《紅梅閣》、《麟骨床》、《瑞羅帳》、《意中緣》、《乾坤嘯》、《十五貫》、《火攻計》,中八本《梵王宮》、《摘星樓》、《槐陰樹》、《炮烙柱》、《春秋配》、《無影簪》、《梅絳褻》、《和氏璧》,下八本《忠義俠》、《龍鳳配》、《日月圖》、《富貴圖》、《狐貍緣》、《火焰駒》、《寧武關》、《黃鶴樓》。其中不少劇目系從昆曲移植改編而來,唱段簡短,文辭較雅,多以情節奇巧取勝,表演上也不及西路粗獷豪放。西路戲則各種本戲、折戲都演,以大段的唱功及做功和特技取勝,如《歸宗圖》的《陽河摘印》、《三傢店》的《秦瓊觀陣》、《春秋筆》的《殺驛》、《蝴蝶盃》的《藏舟》、《雙蓮配》的《烤火下山》等本戲和折戲,都是膾炙人口的劇目。此外,還有在正戲演完之後加演的“梢戲”,如《拾金》、《打面缸》、《老少換》、《頂燈》、《頂磚》等,詼諧風趣,均由醜腳應工。蒲劇的特技,有胡子功、翅子功、翎子功、梢子功(甩發)、鞭子功、椅子功、扇子功以及蹻功(今已廢除)、耍紙幡、彩功等,表演極為細膩。腳色行當有:須生、老生、小生、正旦(青衣)、小旦、老旦、大花臉(大凈)、二花臉(二凈)、三花臉(醜)。名演員有須生老七百生(侯俊山之師)、張世喜(老元兒紅)、郭寶臣(元元紅)、祁彥子、張聳山、任祥娃、景留根、杜清秀,小生曹福海,正旦馮安娃、周桂元、宋友梅(堯廟紅)、張金榜(雪裡梅),小旦鄖三吉(白菜心,後改正旦)、王存才、孫廣勝、趙七娃(畢業生),大花臉成傢、常林(八百黑)、席留根,二花臉楊老六、楊李敬,三花臉寺堡醜等。

  蒲劇唱腔,為徵調式,過去用“二眼調”(相當於(00476)調)、“梅花調”(相當於C調),現多用G調。因其音域寬廣,旋律跳躍性大,腔高板急,起伏跌宕,故長於抒發激越淒楚的情緒,具有豪邁奔放的特色。演唱時大小嗓兼用。板式有一板三眼的慢板(四股眼),一板一眼的二性,有板無眼的緊二性;有板無眼的流水與緊打慢唱的緊流水,以及介板、滾白、倒板等。伴奏樂隊分文、武場,文場以板胡(定弦 la-mi)為主弦樂器,輔以笛、二股弦、三弦、二胡等。武場有鼓板、棗梆、馬鑼、鐃鈸等。

《出堂邑·拆書》劇照(閻逢春飾伍員)

  抗日戰爭時期,部分蒲劇藝人聚集在陜北延安南區合作社組成蒲劇班,曾演出《正氣圖》等。解放戰爭時期,太嶽區的翼城解放劇團曾演出現代戲《赤葉河》等。在西安有晉風社、唐風社。此外,在晉南也有班社堅持演出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蒲劇得到迅速發展,晉南、豫西、陜北等地相繼成立的蒲劇團共有40多個。其中以山西晉南蒲劇院(今臨汾地區蒲劇院和運城地區蒲劇團的前身)最具有代表性,主要名演員有王秀蘭(小旦)、閻逢春(須生)、張慶奎(須生)、楊虎山(二凈)、筱月來(小生),主要樂師有車林娃(鼓板)、車太娃(板胡)等。又有編劇、導演、音樂、舞美工作者共同參加藝術創作和革新工作。整理改編的傳統劇目有《薛剛反朝》、《三傢店》、《竇娥冤》、《意中緣》、《燕燕》、《西廂記》、《趙氏孤兒》、《周仁獻嫂》、《販馬》、《殺驛》、《出棠邑》、《破洪州》、《少華山》、《麟骨床》,新編歷史劇有《白溝河》、《港口驛》,現代戲有《小二黑結婚》等。其中《竇娥冤》已攝制成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