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清代專供禦用的彩瓷。又名瓷胎畫琺瑯。系仿照銅胎畫琺瑯的特徵燒制的,是在紅、黃、藍、綠等色地上繪以花卉紋飾。初使用西洋琺瑯料,據清宮造辦處檔案記載,雍正六年(1728)在造辦處琺瑯作內仿煉西洋琺瑯彩成功,自此即使用國產琺瑯彩。琺瑯彩瓷器用景德鎮禦窯廠燒好的薄胎白瓷,由造辦處琺瑯作的景德鎮名畫師從事描繪,紋樣都是指定的畫稿,畫好後再入爐火烘烤而成。雍正年間(1723~1735)和乾隆時期(1736~1795),琺瑯彩多在白地上彩繪,紋飾用傳統繪畫技法描繪,,並配有五言或七言詩句,上下有兩方印章。瓷胎具備瞭薄、輕、堅、細、潔的特點,畫工精細工整,色彩鮮艷瑰麗。琺瑯彩瓷器的底部均書寫年款,有藍色、胭脂色堆料款及青花款,字體有楷、篆書兩種,書4字者為康熙或雍正禦制,書6字者為“大清乾隆年制”。琺瑯彩料的主要成分是硼酸鹽和矽酸鹽的混合物,在不透明的、白色易熔的琺瑯彩中,加入適量的金屬氧化物色素,即可成具色澤的琺瑯料。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對康熙琺瑯彩料做過分析測定,初步確定著色原素為:黃色為銻、鐵,藍色為鈷,白色為砷,鮮紅為金,粉紅為金、砷,紫色為鈷、金。

竹菊鵪鶉瓷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