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阿斯圖裏亞斯

  瓜地馬拉小說傢、詩人。生於瓜地馬拉城,死於馬德裡。父親是一位有名望的法官,因不滿總統卡夫雷拉的獨裁統治而遭迫害,全傢遷居內地。母親任小學教員。他從小就受到反獨裁思想的薰陶,並有機會接觸印第安土生土長的居民。。後在大學攻讀法律,畢業後擔任律師。1923年因受當局迫害出國,在法國僑居多年,從事古印第安文化研究,並開始文學創作。1933年回國,積極參加政治活動。1946年長篇小說《總統先生》問世,因而聞名。1946至1953年曾多次擔任外交官。1954年阿本斯政府被推翻後,被剝奪國籍,在國外流亡10年。這期間除從事創作外,還參加瞭世界和平運動。1956年曾應邀來中國參加魯迅逝世20周年紀念大會。1966年出任危地馬拉駐法國大使。1967年“由於出色的文學成就”、“作品深深植根於拉丁美洲的民族氣質和印第安人的傳統之中”,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金。

  阿斯圖裡亞斯在文學上的成就主要在小說方面。他接受瞭印第安文化和西班牙文學兩種傳統的影響,並吸收歐洲流行的超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形成瞭獨特的藝術風格。第一部作品《危地馬拉傳說》(1930)是短篇小說集,反映印第安人的宗教信仰和思想,根據印第安神話《波波爾·烏》中的某些情節和民間傳說寫成。代表作《總統先生》(1946)是長篇小說,以獨裁者卡夫雷拉為原型,對拉丁美洲普遍存在的寡頭政治作瞭深刻的剖析和揭露。長篇小說《玉米人》(1949)以神話傳說的虛幻意境寫山區農民的現實生活,以印第安人和克裡奧約(即土生白人)之間在種植玉米問題上發生的沖突為線索,揭示瞭傳統觀念與現代思想之間的矛盾。長篇小說《強風》(1950)、《綠色教皇》(1954)和《被埋葬者的眼睛》(1960)是三部曲,主要揭露美國壟斷資本“聯合果品公司”對危地馬拉勞動者的掠奪和剝削,描寫瞭人民的反抗鬥爭。短篇小說集《危地馬拉的周末》(1956)從各個方面譴責1954年美帝國主義武裝幹涉危地馬拉、扼殺民主政權的罪行。他的後期作品有《珠光寶氣的人》(1961)、《這樣的混血女人》(1963)、《麗達·薩爾的鏡子》(1967)、《馬拉德龍》(1969)和《多洛雷斯的星期五》(1972)。

  阿斯圖裡亞斯的詩集有《十四行詩集》(1937)、《雲雀的鬢角》(1949)、《賀拉斯主題習作》(1951)和《博利瓦爾》(1955)等。他還寫過不少劇本,收集在1964年出版的《戲劇全集》裡。

  阿斯圖裡亞斯主張文藝為人民服務。他認為作傢應忠實地反映他的時代的現實生活,應投身於人民的鬥爭,而不應袖手旁觀。

  

參考書目

 Atilio Jorge Castelpoggi,Miguel Angel Asturias,Buenos Aires,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