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彌撒儀式中所唱的一套歌曲。彌撒是天主教會的聖餐儀式,用拉丁文歌詠和朗誦,其歌詞一部分是固定不變的,稱為常規彌撒;另一部分可以隨時變更,稱為特定彌撒。“彌撒”的名稱源出於彌撒儀式最後的散席曲所唱歌詞中的“missa”(散吧)一詞。

  中世紀的早期彌撒都用傳統的素歌曲調詠唱。11~13世紀的教會作曲傢以素歌為固定歌調,編成複調彌撒曲。最初由作曲傢譜曲的大多是特定彌撒,13世紀中葉以後,才轉向常規彌撒,但隻譜寫個別樂曲。115世紀以後,才盛行為整套常規彌撒譜曲,漸漸定型為今天習見的彌撒曲形式。

  16世紀的無伴奏合唱彌撒曲,在羅馬樂派的創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代表人物G.P.da帕萊斯特裡納作有彌撒曲90餘部,其中《馬爾切盧斯教皇彌撒曲》被天主教作曲傢奉為典范。

  17世紀以後的彌撒曲都用器樂伴奏,並趨向於世俗化。歌劇和清唱劇的興起,對彌撒曲產生瞭巨大的影響。J.S.巴赫的《b小調彌撒曲》不僅有莊嚴的合唱和重唱,還有充滿人情味的獨唱詠嘆調。這部作品和L.van貝多芬的《莊嚴彌撒曲》都是彌撒曲的傑作。它們的宏大結構和戲劇性構思,已經遠遠超出瞭教會儀式音樂的規范,而成為不朽的藝術作品。18、19世紀的作曲傢也都作有不同風格的彌撒曲。

  哀悼死者的彌撒曲稱為追思曲或追思彌撒,舊譯安魂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