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巴族居住在中國西藏自治區南部,人口約6248人(1982年統計)。18世紀時,一部分居民東遷進入墨脫和米林縣境,稱東門巴;原居門隅地區及錯那縣的稱西門巴。門巴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使用藏文。門巴族民歌中藏語辭彙很多。門巴族的民間音樂分民歌、歌舞音樂、門巴戲3類。薩瑪是民歌與歌舞音樂的統稱。民歌有山歌(魯)、情歌(嘎諧)、酒歌(羌諧)等。在門巴人民生活中,婚喪節慶,新屋建成,生產勞動,都離不開唱歌跳舞。

  民歌 ①山歌,多在行路、勞動時唱,節奏比較自由,先是引子似的開頭,下面是兩個樂句構成的樂段,曲調與藏族山歌接近,但旋律線條較為平穩。《色格日拉》是較為常見的一首:②情歌有兩種,一種用於歌舞,多為娺節拍,節奏明快;一種用於歌唱,常用慇、惍節拍,旋律柔美流暢。③酒歌多在節日、喜慶朋友歡聚時唱,情緒熱烈而莊重。

《色格日拉》

  歌舞音樂 民間歌舞在錯那一帶稱為“果諧”,在墨脫、米林一帶稱為“卓槍”或“夜槍”。人們聚集在庭院裡載歌載舞,由男女兩隊交替演唱。一首歌舞曲在演唱過程中常用慢、中、快3種速度的變化,將情緒推向高潮。

  門巴戲 門巴族還有一種有故事情節和歌唱的戲劇表演,稱門巴戲,曲調是在民歌的基礎上形成的,隻用鑼和镲伴奏。以《阿拉卡教父子》的演出為例,演員穿戴面具和服飾,第1、2場演創世之初,神鵬降服妖魔,平息災難,沒有道白和歌唱,隻有帶節奏性的動作和啞劇表演。第3~5場,有少量道白,演員的演唱十分自由。門巴戲受藏戲的影響較多。

門巴族歌手在演唱

  門巴族民歌多是兩個樂句構成的樂段,常重復樂段的第2句,或隻重復第2句的後半句。一首歌隻用一句或兩句歌詞,襯詞的曲調比較長大,往往成為音樂結構中的重要部分。門巴族音樂屬五聲調式體系。但在民歌中常見一種有特色的羽調式音階,其低音區的旋律為五聲羽調式;高音區則用si音取代do,使旋律成為六聲羽調式。

  在西門巴地區,當人們唱一些悠長緩慢的歌調時,往往在旋律音上加以大二度或小三度的裝飾,使曲調流暢秀美,別具一格。在東門巴地區常在樂句的頭尾用上下滑音裝飾旋律。在歌舞音樂中男女交替演唱時,常根據男女自然聲的差別形成上下五度移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