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S.菲茨吉羅德

  美國小說傢。生於明尼蘇達州聖保羅市一個商人傢庭。普林斯頓大學肄業。1917年入伍,但沒有上過戰場。1919年退伍,在一傢商業公司當抄寫員,業餘致力於創作。他的創作傾向與“迷惘的一代”相似,表現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後年輕的一代對美國所抱的理想的幻滅。1920年發表第一部長篇小說《人間天堂》,一舉成名。小說出版後他與姍爾達·賽瑞結婚。姍爾達對他的生活與創作影響很大,他的小說裡許多女主人公都有她的面影。以後又出版瞭兩部短篇小說集《姑娘們與哲學傢們》(1921)和《爵士時代的故事》(1922)。1925年,他的代表作《瞭不起的蓋茨比》出版,確立瞭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瞭不起的蓋茨比》插圖

  菲茨傑拉爾德稱他所處的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到經濟危機爆發這十年間是“爵士時代”,他的作品反映瞭中產階級青年在那個時代中的感受,尤其是對於上層資產階級又羨慕又不滿的情緒。他對上層社會醉生夢死生活的描寫深藏著幻滅感,他曾說他“腦子裡浮現出來的故事都有點災難感”。《人間天堂》描寫一個名叫阿莫瑞·佈萊恩的青年成長過程中的幻想和失望,感情真摯,其中的人物被稱為大學生中間的“迷惘的一代”。

  《瞭不起的蓋茨比》表現瞭“美國夢”的幻滅。青年商人涅克·卡拉威在紐約結識一個鄰居,名叫蓋茨比。蓋茨比在戰爭期間與涅克的表妹苔西相愛,但因為他當時貧窮,苔西嫁給瞭有錢的托姆,而托姆卻另有所歡,苔西的生活並不幸福。戰後蓋茨比因經營非法買賣致富,天天設宴以吸引苔西,最後通過涅克的安排與苔西重溫舊夢。托姆對此十分妒忌,利用一次車禍陷害蓋茨比,置之於死地。這部小說譴責以托姆為代表的美國特權階級自私專橫,為所欲為,以同情的態度描寫瞭蓋茨比的悲劇,並指出他的悲劇來自他對生活和愛情的幻想,對上層社會人物缺乏認識。小說采取印象式的描寫手法,常用美麗奇特的比喻。作者的描寫既熱烈又冷靜,在歡樂的故事後面隱藏著一股哀傷的細流。

  他的另一部重要的長篇小說《夜色溫柔》(1934),描寫一個年輕有為的醫生狄克,在歐洲研究神經病原理頗有成效。他愛上一個億萬富翁的女兒尼柯爾,她患有神經病。狄克與她結婚後,犧牲瞭工作,百般照顧她,使她恢復瞭健康,但她卻將狄克拋棄。狄克痛苦萬分,回到美國,流落在紐約州一個小鎮上行醫。這部小說成功地表現瞭上層資產者的自私與腐化,對主人公的沉淪滿懷同情。但評論界對它反應冷淡。

  1936年菲茨傑拉爾德在病中寫瞭自傳《崩潰》。後來以好萊塢一個電影導演為主人公創作長篇小說《最後的一個巨頭》,沒有完成,他就去世。遺稿由他的朋友、批評傢埃德蒙·威爾遜整理出版(1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