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國別體史料彙編。最初有《國策》、《國事》、《短長》、《事語》、《長書》、《修書》等名稱。西漢成帝時,劉向進行整理,按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12國次序,編訂為33篇,並取名《戰國策》。《史記·田儋列傳》有記載說:“蒯通者,善為長短說,論戰國之權變為八十一首。”《漢書·蒯通傳》亦有類似說法。近人羅根澤據此認為《戰國策》始作於蒯通,劉向加以增補編次而成。而多數學者認為,此書不是出於一人之手,大約是戰國末或秦漢間人雜采各國和私人所所遺留的史料編纂而成,內容龐雜零亂。劉向加以整理,才成為完整的著作。

西漢帛書《戰國策》

  《戰國策》主要記述戰國時代謀臣策士遊說各國或互相辯論時所提出的政治主張和鬥爭策略,反映當時各諸侯國、各階級、階層之間尖銳復雜的矛盾和鬥爭,是研究先秦史的重要資料。從文學角度看,《戰國策》文思開闊,寓意深刻,語言風格辯麗恣肆,鋪張揚厲,後人稱贊它“文辭駸駸乎上薄六經,下絕來世”(宋代李文叔《書戰國策後》)。其主要藝術特色是:①敘事生動形象,有不少完整而富於戲劇性的故事。如《齊策·鄒忌諷齊王納諫》,從傢庭說到朝政,從“群臣進諫,門庭若市”寫到“雖欲言,無可進者”,闡明瞭納諫除蔽的道理,遣詞用語生動而又耐人尋味。又如《燕策·荊軻刺秦王》中“易水送別”一段,描寫瞭“白衣素冠”的人物形象,並用“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歌聲,渲染悲壯氣氛,讀來令人極受感動。還有《齊策·馮諼客孟嘗君》、《趙策·魯仲連義不帝秦》、《魏策·唐且不辱使命》等名篇,都受到歷代讀者的贊賞。②文筆多采,刻畫人物栩栩如生,有鮮明的個性。作者用筆行文,當詳則盡情揮灑,不吝筆墨;當簡則一字不茍,惜墨如金。在許多篇章裡,成功地描述瞭君王、後妃、謀臣、義士等不同類型的人物,把他們的性格特征、身份、處境,都刻畫得入木三分。如《秦策》寫蘇秦先以“連橫”說秦王,轉而又以“合縱”說六國,生動地描寫出一個善於機變、慣於誇說,一切言行以利為轉移,朝秦暮楚的縱橫傢形象。又如《齊策》記述齊宣王和顏斶針鋒相對的談話,表現瞭宣王的專權驕橫和顏斶的蔑視權貴。這些手法對後世傳記文學的寫作很有影響。③說理論辯,言辭犀利、精辟。書中主要記謀臣策士們的說辭,他們為使聽者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張,盡量把話講得嚴密雄辯,無懈可擊,並努力抓住對方最關心之點,一語破的。如《趙策》記述觸龍的說辭,他順著趙太後的心思,從談傢常入手,然後引古論今,層層深入地分析“位尊而無功,俸厚而無勞”的危害,終於使太後心悅誠服地接受他的勸告,讓她的幼子長安君到齊國去當人質。④善用比喻、誇張、寓言等多樣化修辭手段,增強散文的表達效果。如《楚策四》記莊辛說楚襄王,層層設喻,說明居安不思危之害。《楚策四》通過伯樂識驥的故事,說明有千裡馬在,尚待伯樂去發現。這類寓言和比喻,寫得饒有風趣,常隱寓著深刻的道理,耐人尋味,很多後來成瞭有名的典故,如畫蛇添足、狐假虎威、驚弓之鳥、南轅北轍、鷸蚌相爭等。此外,《戰國策》還多用工整的對偶和排比句法,使文章具有抑揚頓挫、氣勢貫通的特色。

  《戰國策》對後代文學有深遠的影響,漢初的散文傢賈誼、晁錯和司馬遷,都受到它的影響,《史記》的某些史料就直接取於《戰國策》。宋代蘇洵、蘇軾、蘇轍的散文,也都明顯得力於《戰國策》。另外漢賦“鋪張揚厲”的風格,直接承自《戰國策》;而賦中常見的主客對答、抑客申主的寫法,《戰國策》也已啟其端瞭。

  東漢高誘為《戰國策》作註。至北宋,劉向整理的《戰國策》與高誘的註本都已殘佚,曾鞏校定其書,作瞭訂補。南宋初,姚宏在曾鞏校補的基礎上,刊印《戰國策》,為續註本。同時,鮑彪取曾氏本而改定原次第,作新註。元吳師道在鮑本基礎上,補正其謬漏,作《戰國策校註》。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中,有戰國縱橫傢著作27篇,其中11篇的內容見於今本《戰國策》和《史記》,文字也大體相同,另16篇則為佚文。原書未標書名,暫稱帛書《戰國策》或《戰國縱橫傢書》,可據以訂正今本書中的一些差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