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鞏

  宋代散文傢。唐宋八大傢之一。字子固。建昌軍南豐(今屬江西)人。後居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西)。鞏自稱“傢世為儒”(《上歐陽學士第一書》),祖父作過尚書戶部郎中,父為太常博士。史稱鞏“十二歲能文,語已驚人”。20歲後,因文才出眾,,受到歐陽修的賞識。歐陽修說:“過吾門者百千人,獨於得生為喜。”(曾鞏《上歐陽學士第二書》)曾鞏少年時與王安石為密友,登歐陽修之門以後,就向歐陽修推薦瞭王安石。

  嘉祐二年(1057),歐陽修知貢舉,曾鞏考中進士。曾任太平州(今安徽當塗)司法參軍,如編校史館書籍,遷館閣校勘,集賢校理,為實錄檢討官。在這期間,曾鞏對歷代圖書作瞭很多整理工作,寫過一些“敘錄”。如《新序目錄序》、《列女傳目錄序》、《戰國策目錄序》等。他不甚滿意劉向,而比較推重揚雄,曾在所作《筠州學記》及《答王深甫論揚雄書》中闡明瞭他的看法。

  其後,曾鞏離開館閣,又作瞭十幾年的地方官吏,頗有政績。為瞭侍奉親老,曾一再申請內調。後被神宗召見,留在京師,“勾當三班院”。元豐四年(1081),朝廷認為“曾鞏史學見稱士類,宜典五朝史事”,任為史官修撰,管勾編修院,判太常寺兼禮儀事。元豐五年,擢拜中書舍人。同年九月,遭母喪,去官。次年四月,在金陵(今江蘇南京市)逝世。

  曾鞏作為歐陽修的積極追隨者和支持者,幾乎全部接受瞭歐陽修在古文創作上的主張,他在理論上也是主張先道而後文的。但比韓愈、歐陽修更著重於道。他在《答李㳂書》中說:“夫道之大歸非他,欲其得諸心,充諸身,擴而被之國傢天下而已。非汲汲乎辭也。”基於這種理論主張,曾鞏為文,自然淳樸,而不甚講究文采。在八大傢中,他是情致較少的一個。他的文章絕少抒情作品,多是議論文和記敘文。就是記敘文中也常有議論。他的散文以議論見長,立論精策,說理曲折盡意。其特點有幾個方面:首先是議論文章寫得紆徐委備,與歐陽修的風格近似。例如《上歐陽舍人書》、《上蔡學士書》論歷代治亂得失,語氣和緩,感慨卻很深切。其次是文雖質樸,但縱橫開合,有搖曳之姿。如《贈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兩文,都為懷才不遇者吐氣,融註著作者的憤懣和不平,但他沒讓感情一瀉無餘地迸發,而是以一波三折的語調緩緩議論下去。前一篇,黎、安二生因鄉人譏其“迂闊”,請求曾鞏為之辯駁。文章實際上是要反擊世俗對古文運動的誣蔑,但作者沒有正面駁斥,卻扣住“迂闊”二字,作瞭三層轉折:自己亦“迂闊”;“迂闊”比二生為甚;“迂闊”之“善”與“不善”,吞吐抑揚中露出勃鬱之氣。《王平甫文集序》以“人才難得”為中心,縱論周秦以來起用人才之少,埋沒人才之多,峰回路轉之後,才為王安國一抒同情之慨。這樣的文章雖不及韓愈那樣縱橫變化,卻自有紆徐曲折之妙。而且語出自然,無造作之跡,其斂氣蓄勢之功頗深。第三,曾鞏的文章又善於記敘,其特點是條理分明,俯仰如意。例如《越州趙公救災記》寫趙公“前民之未饑,為書問屬縣”將紛繁雜亂的事項,敘述得條分縷析,頭緒分明。此外,曾鞏還有一些記敘文字,雖似不文,卻極精練,無不達之意。

  曾鞏的記敘文也偶有寫景之作,極刻畫之工。例如《道山亭記》寫道山亭所在之地的山川之險,精雕細刻,很有特色。還有一些論及學術、文藝的文章,例如圖書“敘錄”以及《宜黃縣縣學記》、《墨池記》等,縱談古今,不無卓見,但也時常流露出衛道的氣息。《宋史·曾鞏傳》評論曾鞏的文章說:“曾鞏立言於歐陽修、王安石間,紆徐而不煩,簡奧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傢,可謂難矣。”這一評語是比較切合實際的。

  曾鞏的主要成就在文,但也能詩。現存詩400餘首,大都寫得比較質樸,略似其文。元代劉壎認為曾鞏“平生深於經術,得其理趣;而流連光景,吟風弄月,非其好也。往往宋人詩體多尚賦,而比與興寡,先生之詩亦然”(《隱居通議》卷七),道出瞭他詩歌藝術的主要特征。但他並非隻善賦體,也有一些詩長於比興,形象鮮明,頗得唐人神韻。他的各體詩中以七絕的成就最高,精深,工密,頗有風致。如《西樓》、《城南》、《詠柳》等,稱得上宋代近體詩中寫景抒情的佳作。就“八大傢”而論,他的詩不如韓、柳、歐、王與蘇軾,卻勝於蘇洵、蘇轍。但為文所掩,不受重視。

  曾鞏的學術和文章在他生前就享有很高的聲譽。降及南宋,盛譽不衰。朱熹在北宋各古文傢中獨服膺曾鞏。呂祖謙編選《古文關鍵》時,隻取曾鞏,不取王安石,可見當時風尚。元末明初朱右編選《八先生文集》,開始將曾鞏與韓、柳、歐、王及三蘇並列。明代唐宋派的王慎中、唐順之、茅坤、歸有光作文都推尊曾鞏,茅坤編《唐宋八大傢文抄》,將曾鞏正式列為八大傢之一,這更奠定瞭他在散文史上的重要地位。清代桐城派的宗祖方苞,以及劉大櫆、姚鼐等將歐陽修、曾鞏的文章作為楷模,從學曾入手學歐文。這種風氣在從方苞到方東樹的幾代桐城派作傢中都沒有多大改變。從宋到清,雖也有個別貶抑曾鞏的言論,但不是主流。

江西撫州“興魯書院”一角(曾鞏曾在此講學)

  曾鞏著作傳於今者有《元豐類稿》50類,有《四部叢刊》影元本。但據韓維所撰《神道碑》,尚有《續稿》40卷,《外集》10卷。今皆不傳。有些佚文見於《宋文鑒》等選本。又世傳《隆平集》舊題曾鞏撰,前人考訂系出於偽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