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對畫傢及作品作出品評的文體。一般分品論述,鑒賞優劣得失。作者見解通過品評畫傢及作品來表達,較少記載傳記材料。這種體裁是受魏晉時期士族階層對人物氣質、品格、風貌進行評鑒、品藻的風習影響而產生的,盛於六朝、隋唐,元明之後漸為稀少。梁武帝蕭衍的《昭公錄》(已佚),約為最早的專著,對畫傢技藝方面的特長、師承、風格、優劣作出瞭評鑒。南齊謝赫《畫品》是保存至今的最早一部著述,除對27位畫傢分品以鑒評外,在序中提出“六法”(見六法論)作為品評繪畫的標準,對後世影影響極大。陳隋之際的姚最著《續畫品》接續謝書,不分品第優劣而評鑒80餘人,充實瞭人們對六朝畫傢的全面瞭解。唐代彥琮《後畫錄》、李嗣真《續畫品》、竇蒙《畫拾遺錄》(均隻存佚文輯錄),承繼前人撰著體例,進而評鑒唐代畫傢優劣。朱景玄《唐朝名畫錄》合數傢文論定,分神、妙、能、逸四品,載畫傢124人,記其小傳、軼事,述其風格特長,既為畫史增補瞭真切、生動史料,又拓寬瞭畫品囿於識鑒的程式。五代及宋劉道醇《五代名畫補遺》、《聖朝名畫評》,更以畫傢專擅分門別類,條清縷晰,形成評傳之風格。宋代董逌《廣川畫跋》,所論則偏重考證,謹嚴精細,是為考辨古代繪畫的重要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