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民間故事集。中國又譯《天方夜譚》。《一千零一夜》的名稱,出自這部故事集的引子。相傳古代印度與中國之間有一薩桑國,國王山魯亞爾因痛恨王後與人有私,將其殺死,此後每日娶一少女,翌晨即殺掉。宰相的女兒山魯佐德為拯救無辜的女子,自願嫁給國王,用每夜講述故事的辦法,引起國王興趣,免遭殺戮。她的故事一直講瞭一千零一夜,終使國王感化。

  《一千零一夜》中包括神話傳說、寓言童話、婚姻愛情故事、航海冒險故事、宮廷趣聞和名人軼事等等,它它的人物有天仙精怪,國王大臣,富商巨賈,庶民百姓,三教九流,應有盡有。這些故事和人物形象相互交織,組成瞭中世紀阿拉伯帝國社會生活的復雜畫面,是研究阿拉伯和東方歷史、文化、宗教、語言、藝術、民俗的珍貴資料。

  《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來源主要有三:一是波斯和印度。阿拉伯歷史學傢麥斯歐迪 (卒於956年)在他的名著《黃金草原》中指出,山魯佐德的故事源於波斯故事集《赫左爾·艾夫薩乃》(意為“一千個故事”)。另一阿拉伯史學傢伊本·納迪姆(約卒於1047年),在他的《索引書》中提到他曾見過《赫左爾·艾夫薩乃》的早期阿拉伯文譯本。有人認為這本波斯故事集的譯者就是《卡裡來和笛木乃》的譯者伊本·穆格法,但未成為定論。有一些學者指出,波斯故事集可能源出於印度,原文為梵文,後譯為古波斯文(巴列維文),最後才譯成阿拉伯文。二是來自巴格達為中心的阿拔斯朝 (750~1258)時期流行的故事,特別是哈倫·拉希德(786~809)和麥蒙(813~833)兩位哈裡發當政時期的故事。三是埃及麥馬立克朝(1250~1517)流傳的故事。

  這些故事並不是某個作傢獨創的,也不是在一時一地形成的,而是中近東地區廣大市井藝人、文人學士經過幾百年收集、提煉、加工而成,它們是這個地區阿拉伯、波斯等各民族人民聰明才智的結晶。

《一千零一夜》插圖 山魯佐德給國王講故事

《一千零一夜》插圖《烏木馬的故事》

  《一千零一夜》的最初編者已難考證。根據故事的內容和敘述方式,故事所反映的歷史和文化特征,以及籠罩全書的民族精神和宗教氣氛,多數學者認為它出自阿拉伯人特別是埃及人之手。據載,10世紀中葉,巴格達作傢哲海什雅裡 (卒於942年)從當時流傳的各類故事中選取一千個故事,每個故事為一回,一回稱一夜。他隻寫到四百八十夜就因逝世而中斷。這可能是阿拉伯人編纂《一千零一夜》一類故事的最初嘗試。以後又有許多作傢從事編纂,及至11、12世紀,隨著政治中心逐漸轉移到埃及,又加進瞭不少埃及故事。據埃及歷史學傢馬格利齊(1364~1442)記載,一個生於法帖梅王朝阿迪德哈裡發時期(1148~1171)、被稱作“古爾蒂人”的埃及文學史傢,第一次使用《一千零一夜》這個書名,在此之前人們隻稱作《一千夜》。在一百或一千之後加上一,極言其多,符合阿拉伯人的語言習慣。

  《一千零一夜》成書的上限,即它的早期手抄本開始流傳的時期,大約在公元8、9世紀之交,即中國史籍稱作“黑衣大食”的阿拔斯朝前期(750~850);《一千零一夜》成書的下限,人們根據故事集內容的增補、衍生、變異,各種手抄本的比較,認為到15世紀末或16世紀初才在埃及基本定型。

  《一千零一夜》的多數故事,健康而有教益。《漁夫和魔鬼》、《阿拉丁和神燈》、《阿裡巴巴和四十大盜》、《辛伯達航海旅行記》、《巴索拉銀匠哈桑的故事》和《烏木馬的故事》等,是其中的名篇。這些故事歌頌人類的智慧和勇氣,描寫善良人民對惡勢力的鬥爭和不屈不撓的精神,塑造奮發有為、敢於進取的勇士形象,贊揚青年男女對愛情的忠貞。《一千零一夜》有不少故事以辛辣的筆觸揭露社會的黑暗腐敗,統治者的昏庸無道,反映瞭人民大眾對現實的不滿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引起瞭不同時代和不同地區的讀者的共鳴。這是這部民間故事集表現出“永恒魅力”的主要原因。

  《一千零一夜》以浪漫主義為主,並把現實成分和幻想成分有機地結合起來,集中體現瞭民間文學的藝術特征。絢麗的色彩,奇妙的想象,曲折的情節,大膽到近乎荒誕的誇張,一環套一環的結構,使它的故事具有經久不衰的生命力。打破傳統,使用人民群眾的口頭語言,在故事中穿插大量詩歌、諺語,開辟瞭阿拉伯大眾文學的道路,在阿拉伯小說發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

  《一千零一夜》所收民間故事,在文人學士改編過程中常常混雜進不少統治階級和剝削階級的思想意識。有的故事充滿說教,宣揚宿命論,有濃厚的迷信色彩;有的故事美化統治者,歌頌金錢萬能;有的故事誣蔑婦女,醜化奴隸,等等。這些不健康的故事和情節,削弱瞭作品的思想價值。

  《一千零一夜》經過印度、波斯、伊拉克、埃及等地長達數百年的傳播,逐步編定,形成各種手抄本。1949年美國芝加哥大學奈比亞·阿波托教授,在埃及古代書籍裡發現瞭兩頁《一千零一夜》抄本殘篇,經鑒定為9世紀的抄本。這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抄本。在伊斯坦佈爾發現過13、14世紀的抄本殘篇。此外,在巴格達、阿勒頗、撒馬爾罕、突尼斯等地也都有發現,隻是年代較晚,多為15至18世紀的抄本。這些抄本的故事大致相同,但內容常有出入,篇幅也不盡相同。

  18世紀初,法國人加朗根據敘利亞抄本首次把《一千零一夜》譯成法文出版,以後在歐洲出現瞭各種文字的轉譯本和新譯本,《一千零一夜》轟動瞭歐洲,掀起瞭“東方熱”。1814至1818年,也門謝赫主持發行瞭第一部阿拉伯文印本,即“加爾各答頭版本”;之後,德國東方學傢哈比希特根據突尼斯抄本印行瞭12卷本(1825~1843,後4卷為弗蘭希爾續印),稱博爾斯倫本。1835年開羅發行瞭官方訂正本佈拉克本,被公認為原文印本中的善本,許多阿拉伯本子和外文譯本都以此版本為依據。《阿拉丁和神燈》與《阿裡巴巴和四十大盜》都沒有收入這一原文版本。

  《一千零一夜》是世界各國人民熟悉和喜愛的一部優秀文學作品,高爾基譽為民間口頭創作中“最壯麗的一座紀念碑”,對世界各國的文學藝術發生瞭廣泛的影響。大約在十字軍東征時期(1095~1291),《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就已傳到歐洲。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談》、喬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等名著,以及歐洲的音樂、繪畫等,直接或間接地都受到它的影響。

  阿拉伯歷代不少作傢或詩人,受《一千零一夜》某些故事的啟示,改編或創作瞭許多不同體裁的作品。塔哈·侯賽因、陶菲格·哈基姆等在這方面作出過巨大的努力。

  《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在中國流傳很廣。1900年周桂笙在《新庵諧譯》中作過介紹。1903年出版的《海上述奇》(無錫錢楷重印)和1904年出版的《俠女奴》(“萍雲女士”即周作人譯),介紹瞭辛伯達和阿裡巴巴兩個故事,是中國最早的《一千零一夜》故事選譯本。1906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奚若的四卷文言文譯本,是由英文本選譯的,包括瞭50個故事。30、40年代,出現過多種白話文譯本,其中有納訓首次由阿拉伯原文譯出的部分故事。1957、1958年出版納訓選譯的三卷本,包括86個故事,在讀者中影響較大。

《一千零一夜》中譯本封面

  

參考書目

 麥斯歐迪:《黃金草原》,開羅,1958。

 蘇海爾·蓋勒瑪薇:《論〈一千零一夜〉》,開羅,1966。

 沙菲克·馬魯夫:《綠寶石》,大馬士革,1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