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孟德爾松

  德國作曲傢。1809年2月3日生於漢堡一個富裕而有文化的傢庭。父親是精明能幹的銀行傢,十分關心子女的教育。母親多才多藝,嫻習鋼琴、唱歌和繪畫。1812年因法軍入侵,全傢從漢堡遷居柏林。孟德爾松從4歲開始由母親教以鋼鋼琴,後又從作曲傢C.F.策爾特學習和聲。9 歲時初次作為鋼琴傢公開演出。10歲入柏林歌唱學院唱女低音聲部,並從事作曲。到第2年已寫成瞭50餘首作品。1821年,策爾特帶他到魏瑪會見詩人 J.W.von歌德,在詩人傢裡住瞭16天。12歲的門德爾松為72歲的歌德彈奏瞭各傢各派的音樂,並為他作瞭解說。歌德將此稱之為“每日的音樂課”。從1821~1830年,門德爾松5次訪問歌德。他和詩人之間日益加深的關系,使他的創作活動和德國古典文學結下瞭不解之緣。1821年門德爾松寫瞭5部弦樂的交響曲、兩部歌劇和許多其他作品。1824年,當時最負盛名的鋼琴傢I.莫謝勒斯訪問柏林,給門德爾松和他的姐姐芳妮上鋼琴課,從此和門德爾松結成瞭終生的友誼。門德爾松在1825年所寫的兩幕喜歌劇《卡馬霍的婚事》,還是一部稚氣十足的作品,而1826年的《仲夏夜之夢》序曲,已是成熟的傳世之作。同年,入柏林大學,1829年讀完大學3年的課程後,決定以音樂為終身職業。他認真研究J.S.巴赫的作品,並不顧策爾特的反對,在柏林歌唱學院親自指揮演出瞭巴赫的《馬太受難曲》。這部作品在巴赫死後79年間沒有再演出過,這次重演引起瞭熱烈的反應和對巴赫作品價值的重新認識。1829年4月,門德爾松初次遊歷英國,除瞭指揮倫敦愛樂樂團演奏他5年前所作的《第一交響曲》,以及C.M.von韋伯、L.van貝多芬等的作品外,並在遊覽蘇格蘭和赫佈裡底群島時孕育瞭序曲《赫佈裡底群島》(亦稱《芬戈爾山洞》)和《第三交響曲》(《蘇格蘭》)的構思。門德爾松在1829~1847年間曾10次訪問英國,他的演奏、指揮和創作才能受到英國公眾的贊賞。他的《第四交響曲》(《意大利》)是1830年意大利之遊的重要收獲。1835~1843年間,門德爾松擔任萊比錫佈業會堂管弦樂團指揮。在他的嚴格訓練下,這個樂團以高超的演奏水平而聲譽卓著,成為歐洲樂團的楷模。1837年,門德爾松和法國新教牧師之女C.C.S.讓雷瑙結婚。1840年為紀念印刷術發明400周年,創作瞭交響曲-康塔塔《頌歌》,世稱《第二交響曲》,1842年完成瞭《第三交響曲》;同時在薩克森王的贊助下,悉心籌劃建立萊比錫音樂學院,於1843年4月3日正式開學。1846年所作清唱劇《以利亞》,是這一體裁最成功的作品之一。1847年5月他的姐姐芳妮突然病死,這使門德爾松受到極大的精神打擊。從此,他的身體逐漸衰弱,終於在同年11月4日與世長辭,年僅38歲。

  門德爾松是早期浪漫派作曲傢。他的作品以簡潔精練的和聲、章法嚴謹明晰的曲式和流利生動的旋律取勝;音樂語言淳樸典雅,清晰自然,但穩健有餘,熱情不足,表現上缺乏感情的深度。他的交響音樂作品如《第三交響曲》、《第四交響曲》,管弦樂序曲《赫佈裡底群島》和《平靜的海和幸福的航行》、《美麗的梅露西娜》等,都以樸素的抒情筆觸表現瞭詩情畫意;上承貝多芬《田園》交響曲的寫意筆法,下開19世紀標題音樂的風致。門德爾松對和聲、復調和曲式的處理都有深厚的功力,對古典曲式能夠推陳出新,有所創造。如套曲各樂章的貫串發展,協奏曲第1樂章不用雙呈示部而仍體現瞭協奏的原則等,都是重要的革新。在鋼琴音樂方面,他首創無詞歌,把歌唱性旋律和鋼琴織體結合成統一的整體,成為19世紀特性曲的重要體裁(他的48首無詞歌中,有一小部分出於芳妮的手筆,是用他的名義發表的)。他對發掘巴赫音樂遺產有卓越的貢獻。巴赫在音樂史上得以確立為世人所公認的地位,是和他對巴赫音樂作品的發掘分不開的。他還是一位傑出的指揮傢。他在提高樂隊素質方面所作的努力,對近代音樂演奏事業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作為德國第1所高等音樂學府萊比錫音樂學院的創辦人,他對近代音樂教育事業也作出瞭不可磨滅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