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的多民族國傢,56個兄弟民族都擁有自己的文化傳統和舞蹈形式。中國各民族的民間舞蹈是各民族歷史發展與藝術創造的成果。它體現本民族文化傳統和審美趣味,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廣泛的群眾性;同時,這些民族又在政治、經濟上相互密切交往,文化上相互吸收、融合,互為影響,逐漸形成既有共同特徵又有本民族特色的豐富多采的中國民間舞蹈,並日益發展提高。

  中國民間舞蹈的概況 中國歷史上各民族的社會發展水平極不平衡,這一不平衡的狀態,造成各民族文化觀念與舞蹈形式的不同,形成中國民間舞蹈內容與形式上的許多差別。綜觀中國民間舞蹈的概況,它包括瞭中國不同社會發展階段的舞蹈形式與文化特征,如達斡爾族、鄂倫春族模擬鳥獸的舞蹈,佤族、景頗族的祭祀舞蹈,反映瞭原始圖騰信仰與古代狩獵、戰爭生活的遺跡。彝族火把節、傈僳族豐收節時群眾要圍火跳舞,納西族人在火堆前拉手圍圈跳“哦熱熱”,都屬原始舞蹈遺風,赫哲族、鄂溫克族的薩滿舞、壯族、毛南族的師公舞,彝族、漢族的羊皮鼓舞,納西族東巴舞以及黎族跳娘等,仍帶有原始巫術的影響。藏族的羌姆、蒙古族的查瑪,是在本民族民間舞蹈上形成的喇嘛教寺廟舞蹈形式。朝鮮族的農樂舞、維吾爾族的“賽乃姆”等已從自娛性轉變為表演性舞蹈。許多使用道具的舞蹈,如漢族的跑驢、傣族的孔雀舞、維吾爾族的盤子舞等已完全成為表演藝術舞蹈形式。藏族的熱巴是專職舞蹈的流浪藝人,傣族、維吾爾族、朝鮮族已有專業的舞蹈表演藝人,漢族地區則有業餘或半職業性的民間藝人。以上即是中國民間舞蹈從原始舞蹈遺存到藝術性舞蹈一系列形式並存的現狀。

  各民族文化觀念之不同,也表現在對待民間舞的態度上。漢族長期受封建禮教的束縛,感情內向,行動拘謹;又因城市文化生活比較豐富,一般人對民間舞多采取觀賞態度,並不親自參加表演。民間舞蹈活動以農村居多,逢年過節,城市的各種行會也組織表演。這些舞蹈的娛樂性、技術性強,多由有專長的民間藝人表演。如秧歌、花鼓等。其他兄弟民族受禮教影響較小,性格豪放,能歌善舞。而且,各種歌舞活動多是全民族全村寨性的,男女老幼都要參加。如瑤族的“還盤王願”,苗族的“吃牯臟”等祭祖儀禮中,都是本地區全民族參加的盛大歌舞活動。長期以來,中國民間舞蹈在各民族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

  中國民間舞蹈的分佈 是由中國各民族分佈情況自然形成的。一般是本民族的民間舞蹈,在本民族居住區內流傳。同時也因民族的語言、信仰、習俗的相近以及民族的雜居、遷徙,出現一些跨民族的舞蹈形式。

  漢族人口最多,占中國總人口的94%,主要居住在黃河、長江、珠江三大流域和松遼平原。遼闊的居住區與迥然不同的自然環境,形成漢族民間舞蹈的種類繁多,風格各異的地區特色。例如:北方的秧歌就有陜北、河北、山東、東北之分,南方的花燈也是多種多樣。從地域上看,北方的秧歌等各種民間舞蹈,多具古代燕、趙的古樸、剛勁的風格,南方的花燈等民間舞蹈,則以綺靡纖麗的荊楚古風見長。地處黃河、長江之間淮河地區的花鼓燈,兼收南、北之長,形成剛柔相濟的特色。

  55個少數民族的人口所占比例雖小,但居住面積占中國總面積的55~60%,分佈在中國東北、內蒙古、西北、西南、中南和東南等地區,有些民族居住在草原、高原、山區、邊疆,地區特點在民間舞蹈中明顯地反映出來。北方蒙古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在放牧生活中經常騎馬,所以舞蹈中常采用源於騎馬生活的動作,其舞蹈剛勁,節奏激烈。南方農業區的壯族、黎族、哈尼族舞蹈常表現采茶、舂米等勞動生活,動作柔和,節奏輕緩。同是從事稻田生產的傣族、朝鮮族舞蹈,既有優美的共同特點,又因民族性格的差異,前者活潑、秀麗,後者典雅、瀟灑。地處西北古絲綢之路的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舞蹈,頭頸、肩臂、腰部動作豐富,面部表情細膩,不乏古西域樂舞之遺風。

  語言系屬與宗教信仰,對於跨民族舞蹈形式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語言均屬阿爾泰語系,又都信仰過原始薩滿教的蒙古、達斡爾、滿、錫伯、赫哲、鄂倫春、鄂溫克等族,至今仍有薩滿舞的遺存。使用或通用漢語並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東鄉、保安、撒拉等族都流行風俗歌舞宴席曲。西南、中南地區奉行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的景頗、哈尼、基諾、佤、傈僳、仡佬、阿昌、怒、水、彝、羌、土傢等族,遇有喪葬時,仍有跳喪事舞蹈以悼念亡者,慰藉其傢屬的風俗。

  民族雜居地區中,跨民族的舞蹈形式較多。象腳鼓舞原是傣族的民間舞蹈,與傣族相鄰居住的景頗、阿昌、德昂、佈朗等族都盛行象腳鼓舞。其他如:蘆笙舞、銅鼓舞、師公舞等都是跨民族的舞蹈形式。龍舞、獅子舞是流傳最廣的漢族民間舞蹈,在侗、佈依等族中也有流傳。高蹺是歷史久遠的漢族民間舞蹈,在滿、彝、維吾爾等族地區城鎮中也有所流傳。

  中國民間舞蹈的特點 主要表現在積淀古代文化,於民族交融中發展,歌、舞、樂三者的結合以及使用道具等方面。

  中國民間舞蹈有其獨特的傳承方式,民間舞蹈的參加者即是表演者,在舞蹈的進行中互相學習,即興創作。人們在這種特定的環境中,一方面感受本民族歌舞的獨特風格,熟悉和運用本民族表達思想與感情的傳統方式;一方面通過提煉,使本民族的民間舞蹈更加完整統一,並通過節日、祭禮、聚會等集體活動,使之一輩輩流傳下來。因此,其中積淀著中國各民族古代文化,又包含著在傳統的基礎上創新。例如:景頗族的木瑙縱歌,要在設有民族標志的場地上,在族長帶領下,由全體參加者著民族盛裝進行,使其受到民族歷史、文化的傳統教育。

  長期以來,人們早已形成的祖先崇拜,寄望於天等傳統觀念,在各族民間舞蹈的活動中仍有遺存,如:彝族打歌要在土祖廟前;土傢族擺手舞、侗族踩歌堂要在供奉祖先的祠堂前進行,以緬懷祖先業績,增進本族的團結。

  中國民間舞蹈的構圖,也積淀著古代文化。例如:漢族秧歌的隊形圖案有百種以上,每個圖案都有一定的人數與套路。山東鼓子秧歌的圖案“黃瓜架”(亦稱炮打臨清),用演員24(或48、96)名。舞者邊舞邊走出這一圖案,又按此圖案的路線循環而舞;燈節時,為秧歌隊和群眾專門設置的燈陣“九曲黃河燈”,是用360盞燈造設成曲折回環的圖案,供秧歌隊和觀眾入內,沿逶迤巷路表演和觀賞。前者是運動進行中的圖案,後者是固定圖案中的行進表演,異曲同工,皆達妙境,其中都積淀著群眾的智慧與中國古代戰陣與數學的道理。

  中華民族是經過漫長的發展、融合,逐漸形成的,許多民族之間有著深遠的血緣關系,這種血緣關系也表現在文化上。因此,於民族交融中發展,成為中國民間舞蹈的又一特點。一些舞蹈中,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或兼收並蓄。文化血緣的因素促進瞭民間舞蹈的發展與中國風格的形成。例如:漢族民間舞蹈的扇子、手巾等道具,在壯族一些舞蹈中通用;漢族東北秧歌、高蹺在滿族地區盛行。白族吸取瞭八角鼓作為男子舞蹈的道具,又把霸王鞭作為女子舞蹈道具,兩者在表演上都有新的發揮,成為“繞三靈”盛大活動中的主要表演。

  居住在帕米爾高原塔吉克族的舞蹈中,雙人背靠背退轉又驟然分開的表演技巧,與生活在塔裡木盆地維吾爾族的多朗舞第二組動作近似。這正因為其中都有古西域樂舞的因素,而且,在近代生活中,兩民族又有密切的往來。盛行蘆笙舞的民族中,侗族、水族都使用同一類型的蘆笙,舞蹈均偏重在技巧上,這與他們都是古百越人的後裔,語言同屬侗水語支有一定關系。雲南漢族、彝族交錯聚居區的漢族花燈中有彝族打歌、煙盒舞的動作;而彝族吸取瞭漢族花燈的表演形式成為彝族花燈,並發展成彝族花燈戲。

  歌、舞、樂三者的結合,是中國民間舞蹈的又一特點。表演形式以跳樂、鼓舞、以樂伴舞為主。這幾種形式既可獨立表演,又可交叉進行。歌舞是中國古代民間舞蹈踏歌的遺風與發展,是最普遍的舞蹈形式。又可分為載歌載舞、歌舞相間、以歌伴舞等。漢族、壯族的采茶舞、藏族的弦子舞等,同屬載歌載舞的形式;花鼓燈屬於歌舞相間的形式;維吾爾族的賽乃姆,塔吉克族的買力斯是以歌伴舞的形式。西南許多民族,保留有多種習俗歌舞,在一些尚無文字的民族中更為盛行,用以頌贊祖先、教育後代、傾訴愛情、歡慶婚嫁、祝賀新居、哀悼亡靈等。《詩經》中的“君子陽陽,左執簧”即對古代持笙簧樂器跳舞(跳樂)的描述,秦、漢前已盛行於南方。現在西南地區苗、彝、侗、水、拉祜等族廣泛流行的蘆笙舞,是這種古老形式的發展。蘆笙舞在民間常見於驅惡禳災、儀禮娛樂、傳情擇偶等活動中。鼓舞可分為以鼓伴奏和擊鼓而舞兩種。鼓以特有的音色、節奏在舞蹈中起重要作用。因鼓的材料與造型不同,又有銅鼓舞、木鼓舞、羊皮鼓舞、長鼓舞、象腳鼓舞、手鼓舞等。銅鼓舞在秦漢時已流行於南方,現在壯、苗、瑤、水、彝、佈依等族仍有以銅鼓伴奏的舞蹈。鼓者邊奏邊舞,舞者邊歌邊舞。佤族的木鼓舞常見於祭祀,羊皮鼓舞常見於羌族民間巫術活動。瑤族持小型長鼓,朝鮮族攜大型長鼓邊擊邊舞。象腳鼓舞既用於表演也用於伴奏。維吾爾族手鼓舞則是以手鼓為伴奏的表演性舞蹈。苗族鼓舞形式多樣,漢族鼓舞多屬表演性舞蹈形式。以樂曲伴奏的舞蹈形式,在蒙古、藏、維吾爾、朝鮮族民間比較長見。如藏族的堆諧(踢踏舞)、維吾爾族的各種木卡姆舞蹈、朝鮮族的假面舞等,樂與舞的分立,促進瞭民間舞蹈的發展。

  使用道具,在中國民間舞蹈中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也是中國民間舞蹈的重要特點之一。通過道具的使用,擴大瞭舞蹈的表演手段,是人們采用中國古代“緣物寄情”、“托物取喻”的藝術手法。中國民間舞蹈道具的應用與表現形式極為廣泛多樣。一般可分為:模擬鳥獸的、使用生活用品道具的、使用其他道具的3類。模擬鳥獸的舞蹈有:龍舞、獅子舞、鳳舞、麒麟舞等,都是人們認為吉祥的神物;魚舞取漢語魚、餘的諧音,象征吉慶有餘。孔雀象征幸福、美麗,鶴舞象征長壽,犛牛舞、山羊舞、馬舞、駱駝舞、蝴蝶舞等,都有本民族的寓意。這類舞蹈都有特制的大型道具,扮演者人數不等,表演多模擬該動物的自然動作與神態,或作擬人化的表演,有些節目具有一定的情節。使用生活道具的舞蹈,有表現生活情節的小車舞、跑旱船,以小型道具配合舞姿表現不同人物形象的傘舞、扇舞、鬥笠舞等,用道具增強舞蹈形象、節拍、音響效果的板凳舞、煙盒舞、盅碗舞、筷子舞、盤子舞等。其他道具舞蹈,有與宗教有關的燈舞、蠟條舞,與古代兵器有關的盾牌舞、棍舞、刀舞以及藝術性較強的劍舞、綢舞等。

  中國民間舞蹈的新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隨著社會性質的改變與社會經濟的發展,中國民間舞蹈進入瞭新的發展階段。一些瀕於失傳的舞蹈得到搶救,一些不被人知的舞蹈陸續得到發掘、整理和介紹。許多民間舞蹈經過加工搬上舞臺,豐富瞭群眾文化生活。原來一些帶有迷信色彩的舞蹈,逐漸演變為娛樂性舞蹈,如巴山土傢族的跳喪、德宏傣族的戛光,經過加工成為“巴山舞”、“新戛光”等新型群眾舞蹈。

  50年代中期以來,逐步建立瞭中國民間舞蹈教學與研究機構,整理出包括部分民族和地區的中國民間舞蹈教材。中央與地方的舞蹈、藝術院校都開設瞭有關課程。各地教材多以本民族、本地區為主,兼學其他,並經常交流經驗,使教材日益完善。科研工作亦在逐步發展,已在廣泛采風、學習的基礎上,結合社會學、民族學、民俗學等有關學科進行初步的綜合研究。1982年以來,《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的編輯工作,更促進瞭中國民間舞蹈的收集、整理、創作、學習和研究等工作。現在中國56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舞蹈藝術,湧現瞭各民族著名的舞蹈傢,創作瞭大批優秀獨舞、群舞、大型歌舞及舞劇節目,博得國內外的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