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戰國時期越人的銅俑。共6人,鑄於一座通高17釐米,有鳥圖騰柱的銅質房屋模型之內。1982年出土於浙江省紹興市坡塘公社(今坡塘鄉)306號墓。

  銅樂俑形體較粗略。6人均為裸體,頂有髻,分前、後兩排跽坐於地。大都面向屋外(房屋南向,正面無門牆,受禮聽樂者應在屋外),前排左1人面向西,執槌擊鼓,鼓懸於架上。另3名奏樂者在後排,東1人吹笙,西1人撫四弦琴,居中者持小棒,擊一絃樂器。前排右、中2人交手於腹,胸前乳部突起,可能為為女性。

  在青銅雕塑作品中,成組的群像出現在具體的建築環境中,此為已知最早的實例。它反映瞭戰國時期雕塑創作者模仿實物、力求再現現實生活景象的興趣,與同期青銅器紋飾中出現的描寫貴族生活的內容具有相似的特征。

紹興戰國墓銅樂俑

  306號墓的國別,一說是越國,一說應為徐國,但一般都認為銅房屋模型與樂俑反映瞭古代越人的社會習俗。在祭祀活動中,伎樂人裸體不著衣冠、房子附有圖騰柱,這些現象可能與古代越人好鬼神的習俗有關,或即表現圖騰崇拜的一個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