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一種仿造古玉器、銅器的技術。亦稱燒色。見於清內務府養心殿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檔案。其起源可溯至宋代。燒古術是隨仿古文玩(俗稱骨董)的興起而逐步完善起來的。其主要物件為仿古玉和仿古銅類文玩,以人工方法創造一種三代(夏、商、周)和秦漢古文物特有的古色古香的韻味。玉器燒古是以熏、烤、煮、泡等方法,作出人工沁。沁本是殉於墓內的玉器與地下的有機物或無機物接觸後,受到浸蝕而出現的色變或質變的現象。宋人為瞭在仿古玉上透出沁色以欺騙收藏者,便想出使用烤色燒古之法。如如用虹光草汁淹泡仿古玉便呈現雞血紅假沁,稱為“提油”;用孩兒茶煮仿古玉呈褐色偽沁;用鋸末熏烤呈褐黃色人工沁。銅器燒古,在明代因受宣德爐影響更加興盛。鑒賞傢認為古銅器以褐色為上,水銀沁或墨漆骨沁為次,青綠銹者又次。故宣德爐亦重褐色和蠟茶色。後世以水銀(汞)浸擦入骨,經熏燒洗滌而成。明代山東、陜西、河南、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市)等地盛行燒古,以泥礬浸地,再以砂、膽礬、寒水石、硼砂、金絲礬等粉末以青鹽水溶化為液,蘸刷於器,經炭火燒烤數次方可。清代銅器燒古以西綠、膽礬、砂為原料,塗於銅器之上,以溫火灼烤而成,以蘇州最為著名,內廷燒古匠亦募自該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