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寺院。位於今山西省大同市內,是以現存遼金建築為主的重要建築群。始建於唐開元年間,遼代重建,遼末大半毀於兵火,金天會六年(1128)至皇統三年(1143)又重修和重建。

善化寺庭院

  寺南南向,沿中軸線建山門(金)、三聖殿(金)和大雄寶殿(遼)。據跡象看,原來應有廊圍成兩進院落,每進都有配殿,現回廊已不存,代以墻,配殿或毀或晚近所建,僅大雄寶殿西配殿普賢閣為金代建築。

  這種廊院組合的群體佈局常見於唐代敦煌石窟壁畫中,實例則以此寺為最早。組群中最大的建築大雄寶殿建在高臺基上,前連月臺,是遼代寺院常見的方式。它退居軸線盡端,院庭廣闊,以配殿普賢閣等較小建築為陪襯,殿、閣體量的大、小和橫、豎的對比,殿的四阿屋頂與閣的九脊屋頂的形象和性格的對比也都突出瞭主體建築。三聖殿較小,院庭也較小,山門更小,它們是高潮前的鋪墊。

  大雄寶殿和三聖殿的內部空間都考慮瞭與塑像的關系。如前者進深5間,佛像靠後,像前減去瞭兩排內柱;後者進深4間,後部有扇面墻,墻前佛壇以前的所有內柱全部減去,都使像前有較大的前視空間並減少瞭遮擋。

  普賢閣外觀2層,但結構實為3層,是遼代樓閣常見的結構法。方形平面使用九脊頂,使屋脊有充分長度,形象完美。

  4座遼金建築的鬥拱都使用瞭斜拱(宋名蝦須拱),鬥拱且有縮小加密的傾向,已漸趨繁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