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佛教石窟。位於陝西省北部,包括銅川、延安、榆林地區的石窟。肇自北魏,歷經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北宋、金、元、明、清各朝代,以至中華民國時期,總計800餘窟,造像達8萬餘身。現存北魏至元代造像為石雕,明代有石雕也有泥塑,清代以後則全部為泥塑。

  北朝石窟 陝北北朝石窟有北線和南線兩條走向。

  北線由吳旗、安塞、橫山縣直至通往大同的古道附附近,為雲岡型;以橫山縣接引寺摩崖造像、安塞縣雲山品寺、吳旗縣石窟寺為代表。開窟時代相當於北魏孝文帝改制以後。橫山接引寺摩崖菩薩立像高5.5米,作與願印狀,頭戴高寶冠,雙垂寶繒,面相豐圓,方頤薄唇,直鼻深目。安塞雲山品寺石窟群,形制為馬蹄形和方形穹窿頂中心塔柱,塔柱四面造像,內容為釋迦、交腳彌勒和鹿野苑說法、涅槃變等佛傳故事。壁雕千佛,造像秀骨清像,長頸削肩,褒衣博帶,體態優美。服飾為淺階梯式和陰線結合手法。窟楣仿木結構鬥拱構築,兩側壁雕雙塔,極其華麗。吳旗石窟寺方形平頂,中央並列二中心柱,柱三面造像,風格服飾同安塞雲山品寺,但造像較之更為修長清瘦和稍具程式化。

  南線由甘肅經富縣、黃陵通往洛陽和由長安經宜君通往陜北的古道附近。北魏、西魏石窟數量較多,富縣川莊西王母洞、黃陵縣麥洛安石窟和香坊摩崖大佛造像等皆屬龍門石窟早期風格,石窟形制亦為方形、長方形、平頂,塔柱或中心柱。西魏石窟大多為佛教、道教小窟,其造像繼承瞭陜北畫像石雕刻風格,富有地區性民間造像特色。

黃陵香坊摩崖大佛造像

  此外,在宜君縣、黃陵縣沮河流域、富縣葫蘆河流域,還有南遷的鮮卑族和匈奴族供養人開鑿的少數民族石窟,如宜君縣福地水庫石窟、黃陵縣香坊石窟,以及一批胡服造像石窟,如富縣西王母洞、宜君縣彭村石窟和泰傢河摩崖石刻。供養人和脅侍菩薩造像皆胡服圓領緊袖系腰,著長靴。

  北周石窟在南部黃陵縣寺灣懸崖有大窟1個,在北部榆林縣開光城下有小窟6個,神木縣虎頭峁有2個摩崖造像龕。造像方拙短壯,頭大頸粗,為民間造像風格,具有北朝晚期向唐代過渡風格的特征。

  隋唐石窟 陜北隋唐石窟較少。隋代石窟以佳縣劉國縣鄉隋大業五年(609)的玉泉庵為代表,系佛、道造像混合之石窟。長方形窟,洞口左右雕蹲獅、力士,門楣呈尖拱形,雕蓮花卷雲紋,富麗壯觀。門內壁上部為佛涅槃浮雕,左右各雕束發袒胸、握降魔杵之佛教護法金剛和戴冠長髯袒胸、握三股叉道教老者護法神,以及二脅侍菩薩。菩薩低花蔓冠,寶繒雙垂,方頤,微笑,頸圓如柱,瓔珞華麗,披帛和瓔珞由肩呈U字形下垂至足,裙帶如紳,亦呈U字形下垂至腹,形成腹足雙U字形。以菩薩為代表的石窟造像風格呈大塊方柱形造型,雄渾宏偉,身軀比例粗短,頭大,頸圓粗且長,為北朝石窟造像向唐代轉變之典型風格。

富縣石泓寺唐代造像

  唐代石窟主要分佈在富縣以南。其代表為洛川縣仙宮寺石窟,鑿於永泰二年(766)。方形平頂形窟,後壁佛壇上為三世佛,左右阿難、迦葉,兩壁八菩薩、二侍者。菩薩花髻,袒露胸臂,頸環瓔珞,臂著腕釧,披帛瓔珞由兩肩下垂至腿,下裙緊貼雙腿,如曹衣出水。面相豐滿,長眉,肌膚豐滿圓潤,上腰欹斜,富有青春的活力。造像自由運用貼泥條和淺階梯式與陰線結合的藝術手法,表現肌膚圓滑、衣裙透肌的真實感覺,配合華麗的火焰輪光,堂皇富麗。

  唐代民間小窟的代表作有:鑿於景龍二年(708)的富縣石泓寺二窟、銅川市金鎖關石窟和鑿於垂拱四年(688)的摩崖造型龕以及延長縣石佛村出土的一鋪石雕。石佛村石雕觀音菩薩像,身穿佈衣,左手提凈瓶,右手柳枝搭肩,凝眸遠眺,儼然是在田間勞動之中舒腰直身遠望的陜北農婦的造像。力士形象則粗獷簡括,雙腿叉開,挺胸扭腹,張口瞪目,狀如吼獅,雖僅70厘米高,卻令人生畏。

  五代、北宋石窟 五代造像見於甘泉縣白鹿寺,系出自後晉天福(936~947)年間黨項羌族工匠之手。

  北宋軍州石窟集中在延安地區,其開窟數量之多,規模之大,分佈之廣在陜北都是空前的。除南部富縣鑿於開寶六年 (973)的大佛寺石窟、黃龍縣鑿於天聖十年(1032)的阿師崖寺石窟等外,大規模開窟造像都是在北宋和西夏長期地大規模戰爭期間,隨著城塞的修建發展起來的。它們的開鑿者除善男信女、過路客商外,大多是保衛城砦的兵馬鈐轄、指揮和下層弓箭手兵民,開窟造像起著穩定軍心、保衛城砦、保傢衛國的作用。宋代的代表石窟為:子長縣北鐘山石宮寺(1067)、延安市清涼山萬佛洞(1077)、黃陵縣雙龍千佛洞(1094)、志丹縣呂川石宮寺(1087)、狄青城石空寺(1081)、安塞縣石子河石窟(1119)等。大窟多為寺廟形制,中心為佛壇,壇上前後並列八柱、四柱或左右屏壁、倒凹字形屏壁。造像多為三世佛、阿難、迦葉、文殊、普賢、觀音、勢至、十六羅漢、天王等,四壁遍雕千佛或說法、涅槃、金棺說法等佛傳故事。造像寫實並具有濃厚的陜北地方特色。延安地區北宋石窟造像風格可以概括為三類,即以王信、薛成、馮義、孫友、孫玉石匠班子為一派,他們開鑿的北部子長縣北鐘山石宮寺,風格渾厚質樸,厚重有力,重在形體,長於圓雕;以鄜州(今富縣)介端、介政、介處、介子元、介子用傢族兩代石匠班子為一派,所鑿黃陵縣雙龍千佛洞和富縣馬蹄寺溝石窟,形體簡括,重在線的表現,長於結構宏偉的佛傳故事巨型壁雕;以王志為首的石匠班子所鑿的安塞縣石子河石窟、黑泉驛石窟,則兼兩傢之長,風格細致玲瓏,堂皇富麗。這些名不見經傳的工匠的藝術創造,成為中國北宋佛教石窟藝術的代表性作品。

  唐代內遷現志丹縣、甘泉縣洛河一帶的黨項羌族,後來成為北宋軍隊的蕃部、熟戶,在宋對西夏的戰爭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此時佛教在黨項羌族也甚為流行。紹聖二年(1095)保安軍開鑿志丹縣廟灣千佛寺,金皇統九年(1149)又於志丹縣狄青城石空寺造像,風格粗拙、簡括生動,與當地宋窟藝術風格迥異,男女供養人造像亦均圓領緊袖胡服系腰著長靴。

黃陵呂村北宋千佛洞石窟

  金以後各代石窟 金代石窟代表為:富縣石泓寺(皇統六年)、延安市清涼山4號窟、甘泉縣老君寺崖墓石窟。元代石窟代表為:佳縣佛堂寺(1299)、富縣松樹溝造像群(1349)。金、元石窟形制、內容和造像皆因襲北宋石窟。

  明代石窟群主要分佈在榆林地區,規模之大,數量之多,分佈之廣,比宋代有過之無不及。其代表石窟為榆林紅石峽石窟群(1487),安崖鄉金佛寺石窟群(1605),神木縣的東山萬佛洞(1589),高傢堡千佛洞、萬佛洞、虎頭峁伏智寺(1477),米脂縣萬佛洞(1558),志丹縣順寧大佛寺(1486)等。明代西北的政治、軍事、交通中心由延安北移榆林,設延綏鎮,置榆林衛,成為防禦河套蒙古的軍事重鎮的九邊之一。明代大規模的開窟造像是在防禦河套蒙古的戰爭中隨著城堡寨的修建發展起來的。榆林於成化七年(1471)置衛築城,成化二十三年就在城北長城鎮北臺下創建宏偉的紅石峽石窟群,共27窟。雖然造像遭到嚴重破壞,但宏偉的規模和“榆關雄峙”、“威震九邊”等64方巨大的懸崖鐫壁,則仍充分顯示明代邊塞軍鎮石窟的特色。明代石窟形制繼承宋代,造像的寫實能力趨於衰落。內容多以佛教為主,又混合儒道,並滲入瞭民間故事傳說和民俗內容。藻井亦多以八卦為中心,環以丹鳳朝陽、二龍戲珠等多層裝飾。民間雕刻藝術進入大型窟群,是陜北明代石窟的特色。另外,靠近內蒙古一帶的明代佛教造像,以長方條石稍事雕琢,再以陰線劃出五官、以平行陰線刻出服飾。這種北方民族的藝術風格,在中國歷代石窟中也是具有特色的。

富縣石泓寺金代雕刻

  清代以後除開鑿一些小窟和重修補塑歷代大窟造像外,已無大規模開窟造像活動。

  在中國石窟史上,陜北石窟無論是石窟形制還是造像風格都是自成體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