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然風景為主要描寫對象的中國傳統畫科。其支科雖僅有山水與屋木(一稱界畫)兩種,但名山大川、風景佳勝、田野村居、城市園林、樓觀舟橋、歷史名勝均可入山水畫。中國山水畫不但表現瞭豐富多采的自然美,更集中體現瞭中國人的自然觀與社會審美意識,甚至從側面間接地反映瞭社會生活。它是在中國畫歷史進程中得到突出發展的畫科,在元代以後的畫史上尤占重要地位。山水畫的分類雖亦有依題材差異者,但傳統習慣多按畫法風格的不同:勾勒設色、金碧輝煌、富於裝飾意味者稱青綠山水或金碧山水;純純以水墨描繪者稱水墨山水或墨筆山水;以水墨為主的略施淡赭淡青適於表現朝暉夕陽者稱淺絳山水或淡著色山水;以水墨勾皴淡色打底並施青綠等敷蓋色者稱小青綠山水;幾無水墨純以彩色圖繪者稱沒骨山水。

  中國山水畫,源遠流長。遠在戰國時代已在古地圖中,在工藝美術品中,在具有裝飾作用的建築材料上零星出現,雖或為非完整構圖的孤立形象,或為人物神異活動的背景,但依稀可見作者的神話迷信思想,並遺留著原始社會自然崇拜的痕跡。

  獨立的山水畫正式發創於魏晉南北朝之間,據文獻記載東晉畫傢顧愷之即畫有《雪霽望五老峰圖》。南朝的宗炳與王微繼之完成瞭兩篇最早的山水畫論《畫山水序》與《敘畫》。盡管至今未見這一時期的作品存留,若幹作品中的山水仍是人物的襯景,以致“人大於山、水不容泛”,甚至以誇張變形的手法處理樹石,追求裝飾趣味。但山水畫理論已經成熟,或強調哲理性的顯現,或重視抒情的表達,而且討論瞭空間表現,奠定瞭中國山水畫的理論基礎。隋唐時代,中國山水畫已經成熟,展子虔《遊春圖》,反映瞭隋代或初唐青綠山水畫的面目,雖未脫裝飾遺意,但寫實能力有極大提高,饒有抒情意味(見彩圖)。盛唐的吳道子進而發展瞭簡練而又寫實的山水畫法,所畫山水“怪石崩灘,若可捫酌”。張璪及中晚唐畫傢更創造瞭水墨山水,沒骨山水亦出現於敦煌壁畫中。五代北宋的山水畫在真實描寫大自然並表達一定的審美認識上達到一個高峰。繼荊浩、關仝、董源、巨然分別開創或繼承南北山水畫派之後,北宋關仝、李成、范寬三傢鼎立,各擅勝場。荊浩的山水畫論《筆法記》,把謝赫“六法”移於山水,以“真”為主,強調以樹木體現一定道德觀念。北宋郭熙父子的《林泉高致》則圍繞中國山水畫創造的核心意境問題,系統地總結瞭經驗,使中國山水畫理論更加體系化。經過南宋畫傢對寄幽情美趣於精粹景色中的探索,至元代尤其是元四傢──黃公望、倪瓚、王蒙、吳鎮,山水畫又出現瞭一個重視主觀抒發與風格創造的新的高峰,也完成瞭山水畫中詩書畫的統一。

《遊春圖》(隋) 展子虔

  明末董其昌簡化古人創造的山水形象,參照書法開合起伏的法則,用以構置平面化的山水境界,造成瞭山水畫的又一變異。入清以後,一派沿董其昌蹊徑變化古法,在筆墨風格氣味上謀求新意;另一派面向自然亦發揮筆墨傳情的效能,獨抒個性。後一派的代表石濤撰寫的《苦瓜和尚畫語錄》(《畫譜》)是古代山水畫論中最優秀的名篇。五代兩宋以後山水畫的變異發展,不但造就瞭為數極多的名傢和作品,而且形成瞭多種多樣的風格流派,還完成瞭在中國畫論中居於首位的理論著述,為近現代黃賓虹、李可染等山水畫大傢的出現準備瞭歷史條件。

  中國山水畫雖然以自然風光為主要描寫對象,致力於審美客體的發現與描繪,甚至省略山水中的人物,或把人物視為點景,但決不是被動的摹寫,決不忘表現審美主體的認識、理想、感情與願望。盡管出現在畫面上的山水是有限的,是形貌上的,僅能是自然景物的局部或社會生活環境的側面,但或者通過有限的取景表現對整個宇宙自然的由表及裡的認識,或者在一山一水中寄托瞭對國傢鄉土的感情。它既要求描寫自然風物的外貌及其豐富變化,又註重顯現其運動中的內在聯系。中國山水畫的特殊傳統是創造形神一致情景交融的意境。通過不同意境的構築,實現畫外意與“意外妙”,去吸引觀者,感染觀者。為創造動人的意境,要求山水畫傢“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把觀賞瞭解認識、感受大自然與社會生活之總和醞釀為胸中丘壑,胸中意象,按寫境與造境兩種意境構置方式訴諸筆下。所謂寫境,即寄情於實際存在的景物,更強調審美對象的實在性與具體情。所謂造境,即對現實景物進行更大膽的藝術概括、藝術提煉與藝術幻化,從而更強烈地表達作者的情感、理想與願望。二者境象雖有具體與寬泛的不同,卻無不以情與意為主導。

  在形象的描寫上,中國山水畫強調留影,亦即實行宏觀的總體的把握,而不過分拘泥於細節;同時從物象的結構組織出發,形成瞭既反映樹石類別的特點,又更具程式化的手法。在程式化法則的使用上,則反對依樣葫蘆,主張靈活變化,實際上是以高度提煉的結構程式進行寫實。在空間的處理上,中國山水畫要求“以小觀大”,“折高折遠”,遊動視點,把高遠、平遠、深遠、闊遠巧妙地加以靈活運用。山水畫的構圖,比之人物、花鳥畫更重視“勢”的表現與“開合起伏”。所謂“勢”,也就是具體形象間的聯系;所謂“開合起伏”,則是這樣聯系中的節奏變化。對“勢”與“開合起伏”的高度重視,是在靜止的畫面或簡或繁的形象組合中體現大自然內在聯系與運動的重要手段。山水畫的筆墨技法,較一般的人物、花鳥畫豐富多變。筆法主要表現為多種皴法和點苔法,墨法則濕者有“染”,幹者有“擦”,趨濕相化為“破墨”,以幹累積為“積墨”。筆中有墨,墨中有筆,彼此互相滲透,極盡千變萬化之能事,有效地提高瞭筆墨狀物抒情與表達獨特風格的作用,對人物、花鳥畫也發生瞭積極的影響。其色彩的使用,及書畫的結合則具有相同於人物、花鳥畫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