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色彩產生、接受及其應用規律的科學。它與透視學、藝術解剖學一起成為美術的基礎理論。由於形與色是物象與美術形象的兩個基本外貌要素,因此,色彩學的研究及應用便成為美術理論首要的、基本的課題。作為色彩學研究基礎的主要是光學,其次涉及心理物理學、生理學、心理學、美學與藝術理論等多門學科。因此它的產生與發展有賴於這些學科(尤其是光學)的長足進展,而色彩學研究的成果又為這些學科提供材料,推動它們的深入。

  人類對色彩的感知 人類對色彩的感知與人類自身的歷史一樣漫長,而有意識地應用色彩則是從原始人用固體或液體顏料塗抹面部與軀幹開始的。在新石器時代的陶器上已可見到原始人對簡單色彩的自覺運用。在色彩的應用史上,裝飾功能先於再現功能而出現。人類制作顏料是從炙烤動物肉時流出的油與某些泥土的偶然混合開始的,逐漸發展為以蛋清、蠟、亞麻油、樹膠、酪素和丙烯聚合劑等作顏料結合劑。在古代中國、印度、埃及、美索不達米亞,顏料多用在傢具、建築內部、服裝、雕像等的裝飾上。早期中國繪畫上的色彩主要是輪廓和形象的修飾手段,用色簡練單純。古羅馬的墻面、地板鑲嵌上則已有豐富的色彩。從文藝復興時代開始,藝術傢們不斷探索新的色彩材料,凡·愛克兄弟等人在“油-膠粉畫法”的基礎上改進而形成瞭亞麻油等調制的油畫顏料,為油畫的產生提供瞭媒介材料。自此,繪畫上色彩表現的手段大為豐富。

  盡管人類的色彩應用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但獨立意義上的科學的色彩學研究卻晚於透視學、藝術解剖學而到近代才開始,這是因為色彩學的研究須以光學的產生和發展為基礎。文藝復興時代的畫傢為瞭取得自然主義的表現效果,曾經研究過光學問題,註意到瞭色彩透視問題。直到17世紀60年代,I.牛頓通過有名的“日光-棱鏡折射實驗”得出白光是由不同顏色光線混合而成的結論之後,顏色的本質才逐漸得到正確的解釋,由開普勒奠定的近代實驗光學為色彩學的產生提供瞭科學基礎。感知心理的研究為解決色彩視覺問題,心理物理學的方法為解決視覺機制對光的反映的問題,都提供瞭重要的前提條件。而視覺藝術所提出的色彩問題,尤其是印象派出現之後遇到的外光描繪、色彩並置對比、互補色等問題,促使理論傢、藝術傢運用科學方法探討色彩產生、接受及應用的規律。到19世紀下半葉,色彩學研究的專門著作開始出現,如薛夫魯爾的《色彩和諧與對比的原則》(1854)、貝佐爾德的《色彩理論》(1876)等。進入20世紀,色彩學更在現代光學、心理物理學、神經生理學、藝術心理學等基礎上獲得瞭長足進展。而色彩學的發展又促進瞭視覺藝術從19世紀向20世紀多元化時代的轉變。

  基本內容 色彩學大體可按色彩與光、眼睛、感知個體、應用的關系分為4個主要部分:

  ① 色彩與光的關系涉及物理學,主要是光學。色彩從根本上說是光的一種表現形式。光一般指能引起視覺的電磁波,即所謂“可見光”,它的波長范圍約在紅光的0.77微米到紫光的0.39微米之間。在這個范圍內,不同波長的光可以引起人眼不同的顏色感覺,因此,不同的光源便有不同的顏色;而受光體則根據對光的吸收和反射能力呈現千差萬別的顏色。由色彩的這個光學本質引發出色彩學這部分內容的一系列問題:顏色的分類(彩色與非色兩大類)、特性(色相、純度、明度)、混合(光色混合,即加色混合;色光三原色,即紅、綠、藍;混合的三定律,即補色律、中間色律、代替律)等。孟賽爾綜合瞭前人在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建立瞭“孟氏顏色系統”。

  ② 色彩感知的研究必須考察視覺器官──眼睛對色彩的接受過程。色彩學的這個部分涉及生理學、感知心理學,並且大量運用心理物理學的方法來研究。人眼主要由棒體和錐體感受器對光發生視覺反應,一般認為,顏色視覺是由錐體感受器作中介的,錐體感受器主要集中於視網膜的中央區,它含有光敏色素,在接受光的刺激後,形成神經興奮,傳達到大腦皮質中的視覺中樞而產生顏色視覺。由這個基本過程出發,色彩學還研究接受過程即顏色視覺中的對比(色相、明度的同時對比與連續對比),常性、辨色能力(也包括色盲、色弱等)等問題。關於顏色的視覺機制及過程的具體研究,20世紀以前主要有“三色說”和“四色說”,現代生理學與心理學的研究分別支持瞭這兩種學說,並試圖以“階段說”的假說來統一二者。此外,為瞭對顏色特征進行量的分析,20世紀產生瞭以研究顏色標定和測量的色度學,它在理論上和應用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③ 色彩學還考察色彩與感知個體的關系,如前述,第1部分主要研究色的本質而不涉及接受者;第2部分則主要研究標準接受者在正常條件下的色彩感知而不涉及各個接受個體。但色彩會因不同觀者、不同條件而有不同的感受,因此引發出色感(冷暖感、脹縮感、距離感、重量感、興奮感等,由此可將色彩劃為積極的與消極的兩種傾向)、對色彩的好惡(包括對單色或復色、不同色調的好惡)、色彩的意義(象征性、表情性等)、色聽現象(即聯覺)等問題。簡言之,這部分主要研究在特定條件下色彩與觀者的感受、情感的關系。它以個性心理學的研究為基礎。

  ④ 色彩學進一步考察色彩在生活與藝術中的應用問題。首先,它要研究物象的色彩(光源色、固有色與環境色)、色彩透視、色彩材料(歷史、分類、性能、調配規律等),進而討論色彩的具體應用,色彩在生活中的應用主要包括服裝、化妝、室內佈置等。在藝術中的應用則是色彩學研究最重要的方面,主要包括繪畫色彩(寫生色彩與裝飾色彩)、舞臺色彩(佈景、道具、服裝、燈光等的色彩)、錄像、彩色攝影(也包括電影攝影)等。由於色彩滲透到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可以說到處都存在著色彩應用的問題。在現代視覺藝術中,色彩的地位日益突出,表現主義、奧普藝術、抽象主義等尤其將色彩作為主要的視覺藝術語言,色彩材料和表現手段的不斷更新、豐富,為色彩的應用開辟瞭更為廣闊的天地,也向色彩學的研究提出瞭大量新的課題(見彩圖)。

長城 邢延生攝

  

參考書目

 文金揚:《繪畫色彩學》,山東美術出版社,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