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是各種書體交相發展的時期。這時,隸書已走東漢末年程式化的末路,楷書趨向成熟,草書經章草階段發展成今草,行書在隸楷遞變過程中從產生經過發展到成熟,湧現出瞭眾多著名書法傢,產生瞭許多重要的書法理論著作,成為中國書法史上光輝燦爛的時代。

  魏、西晉書法 從三國到西晉,隸書仍是官方通行的書體,當時的碑刻大都用隸書寫成。曹魏著名的碑刻有:《上尊號碑》、《受禪禪表碑》、《孔羨碑》、《黃初殘碑》、《范式碑》(見彩圖)、《王基殘碑》、《三體石經》等。《上尊號碑》和《受禪表碑》均為曹丕稱帝而立,是典型的官方隸書,書體方正、氣度莊嚴,以表示碑文的尊嚴;碑刻筆畫都是方棱的尖角,由於過分強調波挑的裝飾效果,因而矯揉造作,很少有生趣。其中少數如《黃初殘碑》,風格比較端莊秀麗。除莊嚴的碑碣外,有一些是隨意書寫和鐫刻的碑石,如《鮑寄神坐》、《鮑捐神坐》、《李苞開通閣道題名》等,風格類似簡牘書法,有自然瀟灑的意趣。正始時(240~249)所立的《三體石經》,每字書寫古文、篆書、隸書三體,北魏江式《論書表》[ID=lun_beichao]認為是邯鄲淳所書,這時期南方孫吳的碑刻和魏刻不同,著名碑刻有《天發神讖碑》、《禪國山碑》、《谷朗碑》等。《天發神讖碑》筆意在篆、隸之間,結體以圓馭方,勢險局寬,下筆處如斬截,氣勢雄偉奇恣,是面貌獨特的書法作品。(見彩圖)。《谷朗碑》是隸書向楷書過渡的字體,筆畫已去波挑,但楷書的筆法尚未成熟。《禪國山碑》為篆書,筆法渾厚,結法與隸法有相通處,也是很有特色的篆書。

《范式碑》(部分 三國·魏)

《天發神讖碑》(部分 三國·吳) 皇象

《受禪表碑》(三國魏)

《曹真碑》(三國魏)

  西晉因禁止立碑,流傳豐碑巨碣較少,著名碑刻《郛休碑》、《任城太守孫夫人碑》、《齊太公呂望表》、《枳楊陽神道闕》、《大晉皇帝三臨辟雍碑》等,都是工整的隸書。《大晉皇帝三臨辟雍碑》因出土較晚,字畫清晰如新刻,可看到當時隸書的用筆面貌。

  西晉禁止立碑,墓志因此逐漸興起,和南北朝的墓志不同,它實際是放在墓中的小型墓碑。西晉墓志著名的有《晉管洛墓志》、《成晃碑》、《賈充妻郭槐柩銘》、《左棻墓志》、《荀嶽及妻劉簡訓墓志》、《王浚妻華芳墓志》、《石尠墓志》、《石定墓志》等,其書風和晉碑刻都是強調方棱挑法的隸書,其中《王浚妻華芳墓志》氣勢雄渾較有特色。隸書到東漢,已臻登峰造極階段。此後碑刻隸書過分追求波挑的裝飾性,變瀟灑自然的挑腳為棱角整齊的挑法,波勢趨向方直,起筆強調方截,千篇一律,因此精美多姿的漢隸走向末路。這種定型化的隸書到魏、晉,更是江河日下,另一方面簡約省便的楷書興起,這樣楷書取代隸書就成瞭必然的趨勢。

  三國、兩晉時期留存到今天的墨跡大都是寫經、簡牘和殘紙。流傳有緒的書法傢墨跡,是西晉陸機寫的《平復帖》。《平復帖》的字體屬於章草,它和出土的漢晉簡牘章草很相似,雖然紙質疲敝,字有傷缺,但仍能看見用筆的挺健和樸拙的風格(見彩圖)。西晉著名的寫本有新疆出土的兩種《三國志》寫本殘卷,書法在隸楷之間,捺筆滯重,有樸拙的風格。此外如元康六年(296)《諸佛要集經》殘卷,書寫風格和《三國志》殘卷相似。新疆羅佈泊古樓蘭遺址曾發現一批墨書的殘紙和木簡,殘紙中有西晉永嘉元年(307)和永嘉四年的年號,這批殘紙當是西晉至十六國的遺物,其內容除公文文書外,還有私人的信札和信札的草稿,書體除介乎隸楷之間的楷書外,還有行書和草書,這些殘紙是研究魏、晉、十六國書法的寶貴資料。羅佈泊出土的木簡中,年號最早為魏景元四年(263),最晚為建興十八年(330);木簡有楷書、草書、章草、行書等,是研究魏晉書法的重要資料。

《平復帖》(東晉) 陸機

《三國志》寫本殘卷(西晉)

  魏晉著名的書法傢有衛峴、鍾繇、胡昭、韋誕、皇象、蘇建、衛瓘、索靖、衛恒、陸機等。他們的作品有的有刻帖流傳,鍾繇有《薦季直表》、《賀捷表》、《墓田丙舍帖》、《力命表》、《宣示表》等,這些作品有的刻成單帖,有的收集在叢帖中。皇象有《急就章》,流傳有松江刻本和其他刻本。索靖的《月儀帖》、《載妖帖》、《七月帖》,衛瓘有《頓首州民帖》等。宋代《淳化閣帖》、《大觀帖》都收有魏晉書法傢的作品。

  十六國書法 留存到今天的碑刻不多,前秦有《鄧大尉祠碑》、《苻氏廣武將軍□產碑》,北涼有《沮渠安固造像碑》、《佛說十二因緣經幢》,後秦有《遼東太守呂憲墓表》,後燕有《崔遹墓志》等。除《鄧大尉祠碑》為隸書外,其餘都是隸楷過渡時期的楷書。《苻氏廣武將軍□產碑》書法奇恣,用筆隨意揮灑,極富變化,豐韻樸拙,為十六國時最著名的碑刻。《沮渠安固造像碑》為沮渠安固在高昌所立,原石在新疆吐魯番高昌故城出土,後被盜運到德國柏林。沮渠氏是匈奴後裔,漢末定居甘肅西北,稱為甘水胡。此碑字和十六國時寫經相似,用筆帶有隸意,是隸楷遞變時期的書體。

  十六國寫經有年號可考的有:前秦甘露元年(359)的《譬喻經第三十出地獄品》、西涼建初七年(411)的《妙法蓮花經》、北涼永平七年(449)的《持世經題記》、承平十五年的《佛說菩薩藏經第一》等。前秦寫經帶有西晉寫本的痕跡,其橫畫起筆用尖鋒,收筆重按,捺筆滯重。北涼寫經書法已有明顯的變化,起筆已有頓挫,收筆出現回鋒,書風趨向清雋莊茂,已無前秦那種樸拙的氣味。前涼《李柏文書》是惟一有史書可證的重要人物的文書遺跡。李柏是前涼時西域長史,文書在新疆出土,共有三紙,似修改時的3次手稿。文書的書法有筆畫帶有隸書的筆意,但已顯露出東晉流行的行書風貌(見彩圖)。因此,文書的出土,對研究行書發展的歷史具有很高參考價值。

《李柏文書》(部分 前涼)

  東晉書法 東晉碑刻傳世很少,僅有《爨寶子碑》、《枳楊陽神道闕》、《好大王碑》、《司馬芳殘碑》等數種。《爨寶子碑》是著名的晉碑,書體介於隸楷之間,碑字大小錯落,筆畫多為方筆寫成,橫畫收筆處有挑腳,但體勢已具楷書的特點,風格樸厚古茂。《好大王碑》字形方正,筆畫平直,書體間雜篆法。《司馬芳殘碑》筆畫結體奇正相生,有的筆法雖帶隸意,但已是濃重的楷書特點。東晉墓志近年出土較多,如《謝墓志》、《王興之墓志》、《顏謙妻劉氏墓志》、《王閩之墓志》、《王丹虎墓志》、《夏金虎墓志》等。這些墓志的書法,有的方折凝重,筆畫如斬釘截鐵;有的鐫刻比較隨意草率,也有的是隸書。

《爨寶子碑》(東晉)

  流傳至今的墨跡大都是勾摹本和臨摹本,其中以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的書跡比較多。唐武則天萬歲通天二年 (697),王方慶傢藏王氏一門書跡勾摹的《萬歲通天帖》,其中有王羲之的《姨母帖》(見彩圖)和《初月帖》、王獻之的《廿九日帖》、王薈的《癤腫帖》、王徽之的《新月帖》。王羲之墨跡的勾摹本還有:《寒切帖》、《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二謝帖·得示帖》、《孔侍中帖》、《上虞帖》、《都下帖》、《七月帖》、《大道帖》、《遊目帖》、《行穰帖》、《此事帖》、《蘭亭序》等。王獻之的墨跡及其勾摹本有:《鴨頭丸帖》(見彩圖)、《地黃湯帖》、《中秋帖》等。東晉書法傢墨跡流傳至今比較可靠的有王珣《伯遠帖》,此帖北宋《宣和書譜》著錄,流傳有緒,現藏故宮博物院(見彩圖)。此外有晉人書《曹娥誄辭卷》,藏遼寧省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藏有東晉升平十二年(368)款和咸安三年(373)款《法句經》。東晉書法最盛,書法傢亦比較多,當時門閥大傢都以書法世代相傳,如庾、郗、王、謝等大傢族,父子祖孫以書法著名不在少數。其中如王導、王洽、王珣、王薈、王徽之、王廙、庾亮、庾懌、庾翼、郗鑒、郗愔、郗曇、謝尚、謝安、恒玄、楊羲等,都是著名書法傢。其中有些書法傢的作品有刻帖流傳。

《姨母帖》(東晉) 王羲之

《鴨頭丸帖》(東晉) 王獻之

《伯遠帖》(東晉) 王珣

  南朝書法 南朝宋、齊、梁、陳是楷書盛行時期。楷書經過魏、西晉的發展,到東晉已趨成熟,南北朝碑刻書法大都是楷書書寫。南朝著名的碑刻有:宋《爨龍顏碑》,齊《劉覬買地券》、《吳郡造維衛尊佛題記》,梁《帳鶴銘》、《天監石井欄題記》、《太祖文皇帝神道闕》、《始興忠武王蕭憺碑》,陳《新羅真興王定界殘碑》等。其中以《爨龍顏碑》、《瘞鶴銘》、《始興忠武王蕭憺碑》為最著名。《爨龍顏碑》楷書,帶有隸意,筆勢方折雄勁而又具飛動之勢。《瘞鶴銘》刻在江蘇省鎮江市焦山崖壁上,後墮入江中,因刻在摩崖上,隨山刻石極為自然,書法瀟灑而有法度,字畫厚重筆勢飛動,其中間雜行書,筆法方圓並用,圓處圓轉流利,方處不顯得呆滯,嚴謹有法度,為歷代書法傢所重視(見彩圖)。《始興忠武王蕭憺碑》為貝義淵所書寫,書法雄勁峻美,與北朝碑刻的雄勁似同而實異。

《瘞鶴銘》(部分 南朝·梁) 陶弘景

  南朝墓志有:宋《劉懷民墓志》、《明曇憘墓志》,齊《呂超墓志》、《劉岱墓志》,梁《桂陽王蕭融墓志》、《桂陽王妃慕昭墓志》、《永陽昭王蕭敷墓志》、《永陽敬太妃王氏墓志》,陳《前鋒將軍衛和墓志》等。這些墓志上的書法,都是比較成熟的楷書。劉宋墓志比較方正,《劉懷民墓志》與《爨龍顏碑》接近。齊和梁婉轉秀麗,《劉岱墓志》、《永陽昭王蕭敷墓志》、《桂陽王妃慕昭墓志》在秀麗中又有一種靜穆典雅、疏放妍妙的風格,可代表南朝書風的轉變。

  南朝書法傢比較多,墨跡流傳至今天的有:齊王僧虔《太子舍人帖》、王慈《得柏酒帖》、《尊體安和帖》、《郭桂陽帖》,王志《一日無申帖》等,都收在唐摹本《萬歲通天帖》中。

《尊體安和帖》(南朝齊·王慈)

  南朝寫經流傳今天的多為齊梁間經生所寫,如齊永明元年(483)《佛說歡喜普賢經》,梁天監五年(506)《大般涅槃經》、普通四年 (523)《華嚴經卷》、大同元年(535)《佛說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等,都是端莊流麗的楷書,其結體、用筆和晉寫經有明顯不同,結體茂密,筆法妍美,姿致頓挫,其秀勁筆法、嚴整結體,已開隋、唐寫經的先河。

  南朝著名書法傢有羊欣、孔琳、蕭思話、范曄、王僧虔、蕭子雲、蕭衍、陶弘景等。

  北朝書法 北朝指當時在中國北方相繼建立的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等王朝政權,其碑刻書法比南朝要豐富多采,北魏初期書法方勁古拙,仍保留部分隸書筆畫,如《太武帝東巡碑》、《大代華嶽廟碑》、《中嶽嵩高靈廟碑》等,都屬於風格雄強一類。《中嶽嵩高靈廟碑》雄強而奇古,筆畫方棱,結構富於變化,此碑碑陰書法峻整,為近代書法傢所重視。493年北魏孝文帝拓拔宏遷都洛陽,漢化達到高潮,書風也隨著起瞭變化。北魏搜羅各地文學、藝術之士,集中洛陽,洛陽一時成為北方文化中心。北魏帝王提倡佛教,開窟造像之風大興,因此造像碑亦大為興起。這些造像、造像碑大都有題記,書法藝術遺跡保留至今的也非常豐富,著名的龍門石窟成為北魏書法藝術的寶庫。龍門石窟書法以《牛橛造像記》、《始平公造像記》、《楊大眼造像記》、《孫秋生造像記》、《魏靈藏薛法紹造像記》等最著名。其書法結體緊勁,風格雄強,可以代表太和間雄偉渾厚的書風。後世選擇龍門造像題記有“龍門四品”,“龍門廿品”等名目。《始平公造像記》為方格陽文,結構綿密而有韻味。《牛橛造像記》端方峻整,緊勁之中而又開張舒展。《楊大眼造像記》渾厚生動,兼有茂密雄強之勢。太和間著名碑刻有《光州靈山寺舍利塔下銘》、《暉福寺碑》等。太和以後書法風格更為豐富多采,豐碑巨碣亦同時興起,著名碑刻有《高慶碑》、《霍揚碑》、《南石窟寺碑》、《楊翬碑》、《賈思伯碑》、《張猛龍碑》、《馬鳴寺根法師碑》、《高貞碑》、《劉根造像記》、《劉平周造像記》、《姚伯多造像記》、《曹望憘等造像記》、《皇甫度造石窟寺碑》、《元景造像記》等。東魏承接北魏書風,著名碑刻有《敬使君顯碑》、《高盛碑》、《高翻碑》、《凝禪寺三級浮圖碑》、《李仲璇修孔廟碑》、《高歸彥造像記》、《杜文雍等人造像記》、《五百人造像記》等。北齊碑刻多用隸書,著名碑刻有《唐邕寫經碑》、《鄭述祖修孔廟碑》、《高肅碑》、《文殊般若經碑》、《馬天祥等造像記》、《薑纂造像記》、《王感孝頌》等。北周碑刻有《曹恪碑》、《西嶽華山神廟碑》(趙文淵書)《張僧妙碑》等。北朝碑刻書法,以北魏和東魏為最精,風格多樣,有如百花爭艷,使人應接不暇。北朝碑刻書風大體可分雄強、秀麗兩類。前者以《張猛龍碑》為代表,其書法雄強奇肆,結構嚴謹,能在方勁中表現出縱逸的韻味,而在嚴整中時出險峭之筆,富於變化(見彩圖)。碑陰書法恣肆不拘,與碑陽相互輝映,為北魏碑刻書法之精品。後者以《敬使君碑》為代表,用筆側微細巧,書法清婉秀勁。北朝摩崖碑刻,著名的有北魏《石門銘》、《鄭羲上碑》、《鄭羲下碑》、《論經書詩》等,北齊《泰山金剛經》、《徂徠山刻經》、《天柱山銘》等。因山鑿石,書寫常隨石勢而成;又因石質不同,鐫刻也有所不同。《石門銘》書法超逸疏宕,其筆勢長而飛動 (見彩圖)。山東掖縣雲峰山諸石刻,多為北魏鄭道昭和北齊鄭述祖所書寫。其中《鄭羲下碑》結字寬博,用筆方圓結合,圓勁中有篆隸遺韻,為魏碑之精品(見彩圖)。《泰山金剛經》為隸書之變體,因長期風化剝蝕,漸去棱角,呈圓渾之筆畫,故時出奇態。

《張猛龍碑》(部分 北魏)

《石門銘》(部分 北魏) 佚名

《鄭羲下碑》(部分 北魏) 鄭道昭

《嵩高靈廟碑》(北魏)

  北朝墓志數量之多為前所未有,其書法也極為多樣。志石因體積較小,石質精細,書寫便利,可以發揮書法的用筆特色,而鐫刻細膩能表達筆畫之變化,由於長期埋在墓中,很少損傷,是古代書法的重要資料。

  北魏墓志書法風格約有數種,《元簡墓志》、《元羽墓志》、《元詮墓志》、《元顯墓志》、《元珍墓志》、《常季繁墓志》、《司馬顯姿墓志》等為一體勢,結體稍斜,用筆工整秀麗,點畫俯仰,已純屬成熟的楷法。《刁遵墓志》、《崔敬邕墓志》從屬這一類,《刁遵墓志》雍容渾厚,用筆凝練,為上列墓志所不及;《崔敬邕墓志》由於刻法變化,用刀有粗細深淺不同,故產生縱橫使轉不為法度所拘的特殊趣味。《司馬昞墓志》、《張黑女墓志》為一類,結體扁平,用筆似多側鋒,有端莊秀麗的趣味。《司馬景和妻孟氏墓志》、《皇甫衽墓志》、《劉玉墓志》、《李璧墓志》、《李超墓志》、《鞠彥雲墓志》、《吳高黎墓志》等面貌各不相同,大抵由於刀法不同而形成的。北魏以後墓志書體漸趨疏宕平整,北魏茂密渾厚的書風已漸趨泯滅,如東魏之《高湛墓志》、《劉懿墓志》、《王僧墓志》,北齊之《崔墓志》都是這類書風的代表。

  北朝寫經保留到今天的比較多,大都在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其書法比較有代表性的如:北京圖書館藏北魏延昌二年(531)《華嚴經卷》卷八,故宮博物院藏延昌二年《華嚴經》卷四十一(此卷末署“敦煌鎮經生曹法壽所寫”),北京圖書館藏北周天和元年(566)《大般涅槃經》卷九等。大抵北魏寫經用筆沉著,風格純樸,筆畫頓挫明顯,雖保留一些隸意,但已是純粹楷書,到北周漸趨工整秀逸,已向隋唐書風過渡。

  北魏初期崔、盧兩傢族多以書法著名,其中以崔浩成就最大,北魏書法多受他們影響,稍後有鄭道昭。北周有趙文淵。名不載於史籍而有碑刻傳於世的有朱義章、蕭顯慶、王遠、王長孺等。

  書法理論 在魏晉南北朝時代也得到繁榮和發展。中國書法經過兩漢、魏、晉的發展,各種書體都已成熟。因此,在錯綜復雜的發展過程中,要尋繹其發展歷史,便有書體淵流派的探索和討論。又因書法傢蜂起,而各有擅長,要收藏品第,便有書法傢名錄和品評一類的著作。此外,書法技巧的研究,也較兩漢時期為廣泛和深入。魏晉南北朝書法理論著作主要有:衛恒《四體書勢》、索靖《草書勢》、羊欣《采古來能書人名》、王愔《古今文字志目》、王僧虔《論書》、虞龢《論書表》[ID=lun_nanchao]、蕭衍《觀鍾繇書法十二意》、《與陶隱居論書啟》、庾肩吾《書品》、袁昂《古今書評》、江式《論書表》[ID=lun_beichao]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