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兩晉南北朝雕塑主要有陵墓雕刻、俑、宗教造像,還有些供玩賞的小型雕塑品,用於建築或器皿上的工藝雕塑也很普遍。由於處於長期分裂動盪的階段,各民族不斷接觸、鬥爭、融合,又大量從異國的藝術特別是宗教藝術中汲取瞭養分,因此雕塑呈現出豐富多采的新面貌,為其後隋唐雕塑的蓬勃發展奠定瞭基礎,並對鄰國特別是朝鮮、日本的雕塑產生瞭影響。

  陵墓雕刻 帝王陵墓地表上的石刻群雕,以南朝保存較好,分分佈在南京附近,現存31處,有宋、齊、梁、陳諸代的作品,以齊、梁兩代為多。從保存較完整的梁文帝蕭順之建陵及梁安成康王蕭秀墓前石刻觀察,南朝陵墓石刻群雕一般由成對的石獸、神道石柱和石碑所組成。石獸有翼,一般呈蹲伏狀,勁健有力,造型雄偉,是以整石雕成的立體圓雕,體長和高度多在3米以上。若與漢代陵墓前石刻,如霍去病墓石刻相比,可以明顯地看出雕造技藝的長足進步和完全不同的時代風格,即由凝重古樸轉向優美生動。神道石柱是在雙螭盤曲的底座上樹起多楞的柱體,有的是24面體,有的多達28面,楞面刻成下凹的瓦楞形狀,因而避免瞭直立造型的呆板,柱體上都是有銘刻的方形石額,柱端托一刻仰蓮紋的圓蓋,蓋頂中央蹲一小型石獸,整體造型秀美挺拔,端莊而又富有變化。石碑體形巨大,圓額有穿,座於龜趺之上,穩重有力。這3種石雕組合在一起,顯得頗為莊嚴宏偉,但又生動多變,表現出南朝大型紀念碑性質的雕刻藝術的高度水平。

南朝陵墓石天祿

  在北方,帝王陵墓地表的石刻群雕沒有能夠完整地保存下來的實例,隻有在洛陽邙山上砦發現有身高超過3米的石雕文吏殘像,可能是北魏孝莊帝靜陵前石雕群中的遺物。但是發現有帝王陵墓地下墓室中的精美浮雕作品,在山西省大同市方山清理瞭北魏文明皇太後馮氏永固陵的地下墓室,在石門拱券門楣兩側的龕柱上都有浮雕,題材是口銜寶珠的孔雀和手捧蓮蕾的赤足童子,刀法圓熟,造型生動,是罕見的北魏浮雕藝術精品。

   這一時期的立體圓雕作品中,以俑的數量最多,絕大部分是塗彩的陶塑,也有少量的釉陶俑、青瓷俑以及石雕作品。從西晉時開始,出現瞭以鎮墓獸、甲胄武士、鞍馬、牛車和男仆女婢組合成的俑群。以後南朝的俑群大致沿襲西晉舊制,數量較少。北方有所不同,從十六國時期起,就在繼承西晉舊制的基礎上,有瞭較大的發展,俑群內容增多、數量增大,一般包括以下4組內容:①驅邪鎮墓的鎮墓獸和全裝甲胄執銳按楯的鎮墓俑;②模擬墓內死者生前出行的儀衛,以牛車和鞍馬為中心,包括人和馬均披鎧甲的甲騎具裝俑、身負箭箙的步兵、騎馬的鼓吹樂隊、騎馬和步行的屬吏,以及儀仗、仆從等;③模擬墓內傢居享樂的大量舞樂和男奴女婢;④模擬庖廚中執炊操作的奴婢,以及灶、碓、磨、井等模型,還有各種傢禽、傢畜的形象。其數量從西晉時的10餘件擴大到幾十件,乃至成百上千件。例如北魏司馬金龍墓中出土各類陶俑近400件,而東魏茹茹公主叱地蓮墓中出土陶俑多達1064件。陶俑的塑制也日漸精美,多為先制模具,然後合模成型,入窯焙燒後再貼金繪彩。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也日益提高,從西晉時的呆滯古拙,轉向生動自然;從僅具輪廓,轉向註意細部刻畫。人物的面相也隨時代的審美標準不同而變化,從西晉到北魏早期,面相寬方。北魏太和(477~499)以後,面相趨於清瘦,至晚期更加瘦削。東、西魏時,面相由瘦削又轉趨圓潤,直至北齊、北周,遂開唐代圓潤豐頤之先河。人像的體態也是神韻日增,出現不少生動傳神的作品。例如北齊庫狄迥洛墓中出土的胡裝舞蹈老人,面目傳神,姿態生動,頗具藝術特色。陶塑動物中以駿馬和駱駝的塑造最佳,駿馬多是鞍轡鮮明,挺立欲嘶,勁健異常,這可能與古代鮮卑族對駿馬的特殊喜愛有關。

西晉對坐書寫俑

西晉青瓷騎馬樂俑

  宗教造像 宗教雕塑的發展,在南北朝時期是空前的,這與佛教在中國的興旺緊密聯系在一起。佛教造像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石窟寺的造像,另一類是一般放置於寺廟或宮室、民居的供養像。石窟寺造像主要分佈在北方,著名的石窟寺如雲岡、龍門、敦煌莫高窟以及麥積山、炳靈寺、鞏縣、響堂山、天龍山等都有這一時期的雕塑作品。其中石質宜於雕刻的,造像采用石雕,一般主尊為立體圓雕或後背與後壁相連的圓雕,龕楣、寶床、壁面則為浮雕。石質不宜雕刻的,則采用泥塑敷彩的塑像,龕楣、壁面常有成組的小型影塑。石窟雕像中最宏偉的,當屬雲岡石窟第20窟的坐像,高13.7米,造型雄偉,氣魄渾厚,顯露出北魏石雕藝術的時代風格(見彩圖)。彩塑中最受人推崇的是敦煌莫高窟第259窟的坐像,含蓄微笑的神態,給人以恬靜的美感。放置於寺廟或宮室等的供養像,主要材質有銅、石和泥塑等,均為立體圓雕,風格與石窟造像相同。泥塑多隨建築物的毀壞而不能完整保存。經考古發掘獲得的殘像中,以在洛陽永寧寺塔基出土的北魏泥塑殘像造型最為精美,塑工細致,面目傳神,是現存北朝雕塑中的精品(見洛陽永寧寺雕塑)。一般官民所造的佛像,形體較小,多為銅像和石像。在河北省曲陽縣修德寺廢址出土的2200多件石刻中,有年款的共247件,主要是這一時期的作品,這是研究北魏、東魏、北齊乃至隋唐雕刻藝術發展的重要資料(見曲陽修德寺雕刻)。河北省藁城縣發現的一批北齊石像,漢白玉石質,刻工精細,像上仍保留著原來的彩繪和貼金,可窺知當時石像敷彩後的本來面貌。在南方,石窟的開鑿不盛,僅存南京棲霞山一處,且已被後人損毀,難窺原貌。在四川省成都市萬佛寺廢址出土的紅砂巖造像中,發現有紀年明確的南朝造像,使人從而瞭解到南朝石造像的一些特點,與北方比較,其表現手法細膩,衣著裝飾繁縟,顯示出纖巧華美的風格(見成都萬佛寺石刻)。除一般造像外,北朝時又流行造像碑,在碑石上開龕造像,其造像風格與同時的石窟造像相同(見北朝造像碑)。這時期的道教造像,也有少量遺留,除衣飾面相稍有不同外,造型手法與佛教造像相同,無甚特色,缺乏藝術價值。

雲岡石窟第20窟石雕佛像(北魏)

  小型雕塑 供佩戴、玩賞的小型雕塑品,使用的材料主要是玉石、琥珀等,上面多有穿孔,可與珠飾串聯在一起。小的僅長2~4厘米,大的也不超過10厘米,除習見的璜、珮等物外,最具時代特點的是一些小型圓雕的神獸像。神獸為獸首人體,肩附飛翼,四足有利爪,均蹲坐狀,在南朝和北朝墓中都有發現,形體雖小,但造型呈現出小中見大的氣勢。如南京甘傢巷南朝墓中出土的滑石像,全身肌肉凸張,巨乳碩腹,雙手按膝,兩肩上聳,頭微下縮,如頂負重物,造型渾厚有力,整體輪廓呈立方體,態勢極為穩重,形體雖不大,看來似能力負千鈞。此外,六朝墓中經常出土石雕的伏豬,多成雙放置,即東晉墓出土衣物券中所記的“玉”。東晉墓中出土的石豬,生動寫實,以後日漸抽象化,至南朝晚期有的僅把石材修治成長條狀,再施加簡練的幾條刻線以代表豬形,反而顯得別具情趣。

南朝畫像磚浮雕神獸

  裝飾雕塑 大量施用於各種器物上面,以銅鏡和陶瓷的裝飾雕塑最具有藝術價值。東漢晚期在南方開始出現的神獸鏡和畫像鏡,至三國孫吳時有瞭很大發展。鏡背紋飾呈高浮雕狀,極為精美,多為人物、車馬、鳥獸及神仙、神獸等,神仙中多見東王公、西王母,而且在神仙中還出現瞭佛教造像。陶瓷器的雕塑裝飾,南方和北方在風格方面有些不同。這一時期正是青瓷器燒造的極盛時期,特別是在南方,有的青瓷器的造型極為優美。例如水註,常在圓碩的註腹前面塑出蛙頭,後面塑出蛙尾,兩側各塑二足,活現出一隻浮於水面的蛙,頗為生動。再如羊形水註,器呈臥羊形,體腔中空可儲液體,羊的姿態生動,加以釉色晶瑩,使人喜愛。也有的青瓷器皿造型奇偉,如江蘇省宜興縣西晉周氏傢族墓群出土的神獸尊。此外,當時南方還流行一種陶瓷制的谷倉罐(也稱魂瓶),其上蓋常有許多小型人物塑像,多僅具輪廓,刻出鼻目口耳,形象古樸生動,並塑有樓閣及鳥獸,罐腹則貼塑各種人物、神獸、鳳鳥、魚、鱉等,還有的谷倉罐上塑有趺坐的佛像。這些谷倉罐既反映出當時人們的宗教信仰和喪葬習俗,也是具有時代特征的陶瓷雕塑藝術品。在北方,不見谷倉罐和南方那種造型較靈巧的青瓷藝術品,但一些陶瓷器上的貼塑或模印的圖案顯得更渾厚古樸。例如北齊婁睿墓出土的黃釉陶器上的貼塑花紋,由蓮花、忍冬、寶珠所組成,繁縟厚重。最具特色的是北齊范粹墓出土的黃釉扁壺,上面有凸起的模印圖像,是由樂隊伴奏下起舞的胡人,頗為生動傳神,反映出當時北方人民喜愛的舞樂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