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第1所國立高等藝術院校。1918年4月創立於北京。初名北京美術學校,第一任校長為鄭錦。以培養美術師資、實用美術人材、提倡美育為辦學目的。初設中等部及師範班。

  1922年改稱北京美術專門學校,招收中國畫、西畫、圖案3系本科生,並停辦中等部及師範班。1925年8月改為國立藝術專門學校,增設音樂、戲劇2系,由劉百昭任校長,翌年林風眠為校長。1927年併入北京大學,停辦音樂、戲劇2系,改稱北京大學美術專門部,劉莊為部主任任。

  1928年改稱北平大學藝術學院,設中國畫、西畫、實用美術、音樂、戲劇、建築6系。1930年春改為藝術職業專科學校,同年秋定名為藝術專科學校。1934年由嚴智開任校長,設繪畫科(分中國畫、西畫組)、雕塑科(分雕刻、塑造組)、圖工科(分圖案、圖工組)。1936年由趙畸任校長。翌年抗日戰爭爆發,遷校於江西牯嶺。1938年,南京淪陷後,與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合並遷湖南沅陵,改名國立藝術專科學校,由滕固任校長。翌年遷至昆明。

  1941年學校遷至四川璧山,校長為呂鳳子。1943年遷校於重慶,校長為陳之佛。1945年由潘天壽任校長。

  抗日戰爭期間,學校南遷後,留在北平的該校部分師生仍沿用原校名辦學,抗日戰爭勝利後,這一部分被改稱為北平臨時大學補習班第八分班,由鄧以蟄為主任。1946年8月1日,重建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聘徐悲鴻任校長,設繪畫、雕塑、圖案、陶瓷、音樂5個專業。徐悲鴻到校後努力於該校教學改革,重視嚴格的基本功訓練,規定素描為各系必修課程,倡導師法造化,描寫人民生活,開辟中國畫的新途,並為此與傳統的觀點展開瞭激烈的論爭。該校歷時30餘年,數遇變故而堅持辦學,為社會培養瞭許多美術人材。1950年初,與華北聯合大學文藝學院美術系合並,並在此基礎上建立瞭中央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