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清代書法理論著作。一名《書鏡》,康有為著。康有為,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更生,廣東南海人。光緒進士,授工部主事。1888~1898年間先後7次上書,要求光緒變法,1898年主持新政,史稱“戊戌變法”,失敗後逃往日本。後成為保皇黨的主要人物。康有為為清末民初思想傢、政治傢、書法傢,書法受北魏《石門銘》、《六十人造像》等影響,結構緊密而筆勢很長。他提倡魏碑,並身體力行,從北魏碑刻中創出自傢面目。他的書法氣象雄偉,體勢寬博,不斤斤於點畫筆墨,有其獨特的風風格。他的著作很多,著名的有《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大同書》等。

  《廣藝舟雙楫》,全書6卷27章,敘目1篇。第1卷3章,敘述書法的源流,提倡尊碑以及購碑的常識;第2卷4章,敘述籀篆隸楷的變遷,以及對秦、漢碑刻的評論;第3卷5章,主要是闡發重視南北朝和隋碑刻的理論,同時提出“卑唐”;第4卷7章,主要是論述南北朝碑刻淵源流變,和品評碑刻書法的藝術性;第5卷4章,敘述書法的用筆等技巧,和自己學書的經驗;第6卷4章,敘述榜書、行草、幹祿體的書寫要領,最後一節為論書絕句。《廣藝舟雙楫》最重要的意義是提倡南北朝的碑刻書法。它總結瞭清代的碑學,指出長期受帖學統治下書壇的弊端,想從北朝碑刻中開辟出一條新路。全書結構嚴謹,有系統、有理論,闡發提倡碑學的觀點,雖然其中有片面的地方和不符合實際的情況,但乃是清代一部極為重要的書法理論著作。此書至今一再出版,對近代書法藝術影響極大。